“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因此又称“重九”。九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两个阳数合在一起,便得名“重阳”。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馆藏·双肩带袖束腰大石铲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魏晋时期的重阳节已经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西周兽耳蝉纹铜尊
重阳节自唐代起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馆藏·宋中和窑席地菊花纹盏瓷印模
在古代,重阳节有登高聚会、喝酒赏菊的习俗。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重阳节又多了尊老、爱老、敬老的内涵。
重阳敬老的习俗,各族均有流行,其中以壮族的“添粮补寿”最具特色。“壮族添粮补寿习俗”项目现已成功入选第六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
馆藏·清巧色玛瑙双猴捧寿佩
在马山县、兴宁区等地农村壮族,凡年过六十花甲的老人,家中子孙便为其立一个寿粮缸。此缸置于老人床头,可装十多斤米。立缸时,子孙们每人都往缸中倒入上等好米,装满为止。缸中寿米平常是不吃的,只是老人遇身心不适时才煮些吃,但切忌将米吃完,否则预兆寿数将尽。
为此,每年重阳节,子孙们都要给老人补满粮缸。习俗认为,九九重阳,是享寿九十九的吉利日子,再添一些粮,便可增寿,成为长命百岁的老寿星。
重阳日,老人将旧寿米与糯米掺合,做成粽粑、糍粑与子孙共享,表示同福同寿,同时也送一部分给出嫁的女儿、孙女作为回礼,祝她们及亲家幸福长寿。
登高辞青,赏菊饮酒,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NanningMuseum
展讯/历史/文化/活动
对话历史
感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