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贾雨村”这个系列里,我们已经分析了很多关于他的点点滴滴。他在第一回里就正面出场,而且还恰逢中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中秋节。
我们也在上文里解析过了贾雨村所作的第一首中秋诗——从意境和传情达意上来看,那首诗的分寸拿捏得很准确,算是一首不错的律诗。
而甄士隐邀请贾雨村一起庆祝中秋节时,饮了茶以后,就又享受了一番美酒佳肴。每次读到这一节时,我就总想起一个问题:古代人庆祝中秋的方式只有“吃吃吃”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不妨一起探究一下。
1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拜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这个节日源于古人对天象的崇拜,大体是由上古时期古人在秋天祭月演变而来的。
祭月是古人对“月神”的崇拜,人们希望通过祭祀仪式祈求月神能够降福人间。月亮和太阳是两个在天空中交替出现的天体,先民于是形成了对太阳和月亮的远古崇拜。《周礼》有记载说先秦时期已经有秋分拜月的活动了,说明最早的“祭月节”是在农历秋分这一天。
由于历史的发展与沿革,唐代中秋赏月就盛行开来。到了北宋时期,原来定在农历秋分的祭月节就正式改在了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一天。
中秋是月圆之日,因此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非常美好的含义。在这一天,人们盼望团圆、思念故乡、期盼丰收。
明清两代时期,中秋节成为我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在北京城内,西瓜和月饼是中秋节代表团圆的重要食物。而切西瓜的技巧非常讲究,要用刀雕刻成莲花的形状来摆盘。在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也会食用圆形的柚子,以示庆祝。
明清时期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中秋习俗,就是拜月的仪式一般是女子参加,而男子往往要回避。如果已经结婚的女子中秋节回娘家探望,到了晚间也一定要赶回去参加拜月仪式。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其实在宋代以前,男子是可以拜月的。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古人更加细致地规定了“月神”是太阴星君。阴和阳互相都有各自的对应,所以到了明清两代的时候,就只有女子才能参加拜月仪式了。
上文所说到的西瓜、月饼以及拜月仪式,在《红楼梦》里都有体现。在原著第七十五回里,贾母就跟贾珍说:
“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好,打开却也罢了。”贾珍笑道:“月饼是新来的一个专做点心的厨子,我试了试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西瓜往年都还可以,不知今年怎么就不好了。”
而贾府的拜月仪式,先是由贾母发话,说“月已上了,咱们且去上香。”随后由贾母带领众人来到大观园开始了一场盛大的祭拜仪式。
“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2古代的月饼都是什么馅儿的?说到中秋节,大家可能会关心一个共同的话题:古代的月饼是什么馅儿?有没有五仁的?
早在三千多年前,江浙一带就出现过一种里面包着糖浆的圆饼。到了汉代时期,西域的芝麻、胡桃传到了中原地区,人们就用芝麻和胡桃为馅料,制作出一种圆饼,叫做“胡饼”。
明朝时期,人们用新鲜的水果作为馅料来制作月饼,口感清爽香甜。据史料记载,这样一块月饼可以卖到数百钱。“数百钱”是个什么概念呢?因为铜比较稀有,所以一两银子在实际生活中大概能换六七百文铜钱。当时一个七品的县令每月的开支是二两银子左右,一年的俸禄是四十五两银子。这样一算,买一个水果馅的月饼就等于花掉了县令一个月开始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好吃是好吃,但真的太贵了。
清代的著名文学家袁枚曾经撰写过一部烹饪著作《随园食单》,详细记载了乾隆年间江浙一带的饮食和烹饪技术以及明清两代近四百年的几百种菜肴、点心。其中就曾出现过一种月饼:
“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儿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很眼熟吧?这其实就是古代的五仁月饼。看着这样的文字描述,忽然觉得其实五仁月饼也挺好吃的。清代还有一种很像五仁月饼的点心,馅儿里有去皮的核桃肉、瓜子仁、松子、橘饼丝、香圆丝。
我们如今最流行的月饼之一,非双*白莲蓉馅儿的莫属。这种月饼大概是到了晚清时期才出现的,将莲子去芯去皮,放在旺火上隔水蒸熟,随后压成泥蓉状,再放入锅里加上白糖炒化,就做成了白莲蓉。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莲子有防癌抗癌的保健功能、能祛除心火、美容养颜。用莲蓉做成的月饼,因为口感香甜软糯,还具有一定的食疗功能,因此广受欢迎。
3京式月饼汇总慈禧太后爱吃的枣泥馅月饼,是典型的京式月饼之一。而京式月饼的起源并不是在北京,而是在我国中原地区。京式月饼的特点是口感酥脆、甜度适中,馅料没有广式月饼那么多,但面皮十分香甜。
京式月饼当中的代表还有“翻毛月饼”。这并不是月饼“长毛了”,而是指月饼的面皮层层起酥、薄如宣纸、口感十分松软,跟现在的玫瑰饼很相似。当时,京城有名的瑞芳斋里就制作这种翻毛月饼,很可惜,后来瑞芳斋老字号的店停业了。
清代有一首竹枝词里是这样写的:
“红白翻毛制造精,
中秋送礼遍都城。
论斤成套多低货,
馅少皮干大半生。”
开头的这个“红白翻毛”就涵盖了京式月饼最经典的三种:自来红、自来白和翻毛。
自来红是烫面制成的,而自来白是冷水和面制成的,馅料都是糖。经过烤制以后,前者制成的面皮呈焦红色,后者则呈白色,这两种月饼因此而得名。不过,在清代的时候,因为制作方法并不精细,自来红和自来白都不怎么好吃,面皮很硬,馅料也很单调。如今,这两种月饼也与时俱进,馅料加入了青红丝、桂花等,面皮的制作工艺也有了提升,松软多了。
除了以上几种,京式月饼里还包括山楂月饼、八宝月饼、桂圆月饼等等。
说到这里,大家对《红楼梦》里的月饼有印象吗?在原著第七十六回里,贾母和众人赏桂花、听笛曲时,就把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和一大杯热酒赏给了吹笛子的人。这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应该就是五仁月饼,制作方法应该跟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载的做法类似。
4古代的月饼长啥样?古代的月饼造型,是利用“月饼模”制作出来的。这些月饼模非常讲究,往往用很坚实的木材或者陶瓷打磨雕刻而成,花纹非常细腻、表面十分光滑。
在制作月饼时,人们先将馅料包进面皮里,然后利用“月饼模”来压上各种图案。这些图案包括象征吉祥、美满、长寿的鱼、蝴蝶、龟、寿桃等等,也有传统神话传说里的题材,比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这一类的故事。
古代的月饼大小,多数跟我们现在吃的月饼差不多大,直径大约十厘米左右;也有小模具里刻出来的月饼,大概就是拇指大小。
不过,古代也有超级月饼。比如明代明刘侗和于奕正共同撰写的的历史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就有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饼有径二尺者……”这是当时祭拜用的月饼,个头相当大,有二尺左右。
民俗学著作《燕京岁时记》里也有过介绍,说清代时的月饼有的“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
5月饼剩下了怎么办?如今我们过中秋节时,家里经常会有吃不完的月饼。在冰箱冷藏保存后慢慢吃恐怕是最常用的办法了。那么对于古人来说,月饼剩下了怎么办呢?
像是我们上文中提到过的“自来红”、“自来白”,因为是烤制而成的,多余的水分都在烤的时候散发尽了,相对来讲就比较容易储存。吃不完的剩月饼,家里人就会挑出完整的进行再次风干,然后年底时拿出来一家人一起吃,也代表团圆之意。
如果是大户人家,家里可能会有夏天时才启用的冰窖。里面存放着冰块,在冰块旁边放一些蔬菜水果和其他食品。有吃不完的月饼暂时存放进去也是可以的。但是这种冰窖的成本十分昂贵,普通百姓人家是没有的。因此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对面食进行烤制或者风干,这样才能便于长期保存。
我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有一个最有趣又最便捷的办法,那就是细细品读《红楼梦》。这部著作真的犹如一部古代的百科全书,林林总总汇集了社会背景、人物风貌、文化历史、烹饪饮食、服饰搭配、建筑风格等等方面。今天我们借着“贾雨村”这个小系列,一起解读了“中秋月饼。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阅读!”
旅足巷请鼓励一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