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影像方志壶关太行之巅藏美景壶关
TUhjnbcbe - 2021/3/2 5:55:00

CCTV-10

12月27日晚间22:19

《中国影像方志·壶关》

“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登上太行山,对眼前这片千尺绝壁的,奇异景观,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坐落在太行之巅的壶关,以百里太行天堑为城,十里壶口为关,被一座座陡峰险关,裹挟在崇山深处。

在太行山大峡谷里,有一条最为险峻的千年古道,名曰“羊肠坂”。

它蜿蜒崎岖,宛若羊肠,东起盘底,西至东柏坡,这条狭窄古道的一侧,经常是令人生畏的万丈深壑。

今天,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一条条蔓延山间的公路已经被打通修好。

曾经让无数人感慨的“行路难”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

用时间酿造的舌尖美味

和其它地区流行的羊汤不同,壶关羊汤,有“一碗汤中有全羊”之说,即一碗汤中,除了皮毛之外应有尽有。

这一碗羊汤的点睛之笔,却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调料:醋。

醋作为最重要的调味品,出现在壶关人的每一天,每一餐中。

壶关辛寨村的老陈醋,是山西醋的重要一脉,它始制于隋唐,成熟于两宋。

《壶关县志》记载:北宋元丰三年,辛寨村人李咏科考及第,赴任京师带了几坛家酿的陈年老醋。谁知风味独特的老醋,在京师大为走红。

自此辛寨村开启了酿醋的历史。

辛寨村老陈醋的主料为,玉米、小米,辅以谷糠麸皮,采取生料发酵。

比起熟料发酵,生料发酵可以最大限度地,留存粮食里的营养元素。但是因为生料发酵非常慢,所以古人在发酵过程中,加入了倒缸的技法。

因为缸内上部分接触空气,发酵快温度高,反之底部发酵慢温度低。为了使发酵充分,制醋的匠人,要靠经验进行判断,一旦温度达到标准,就必须要把醋胚,从一个缸里,依次倒入另一个缸里,循环往复。

年,这项传统酿制技法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粉墨春秋壶关秧歌唱苍生

清咸丰同治年间,在村民们打铁挖煤时,哼唱的劳动调子中,诞生了节奏分明的壶关秧歌。

最早的壶关秧歌,只是互唱互答、有滋有味的劳动号子。

后来,乡间的一些落榜秀才,听了铁匠们的传唱,开始顺手编出了些唱段和小脚本。

壶关秧歌,大都讲述民间生活,语言生动诙谐,人物性格典型鲜明,早期以短剧目为主。

同治年间,壶关秧歌搬上大舞台,戏人在唱腔上,也不断创新,由上下两句唱,逐步增加了紧板、慢板、挑流板、悲板、垛板、数板等。服装道具,也时有增添。

从文臣武将、到才子佳人多种题材,发展出许多大型戏剧目。

年,被称为“上*地区小*梅”的壶关秧歌,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6月,壶关秧歌代表山西省秧歌戏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壶关秧歌由此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壶关秧歌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壶关人骨子里对戏曲的热爱。

整个壶关县,共有三百九十多个村子;村子不论大小,都有专门的戏台以供表演,至今仍在使用。

用生命成就的绿色传奇

站在壶关县的十里岭之上,放眼望去,林海茫茫,绿浪滔滔。

林海之下,这道绵延的石墙是全国最长的护林防火墙。

这是壶关人为了保护森林,花了约二十年的时间垒砌的护林堡垒。

过去壶关光山秃岭,全县森林覆盖率约百分之五,是有名的干石区。

这里地表不蓄水,旱涝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的生长。吃饱饭曾是壶关人最大的念想。

壶关人植树造林多年,更是一直不见成效。

林业队队长王五全下定决心,要改变壶关光山秃岭的面貌。

经过无数次失败与探索,他们研究出了“育苗移植”种油松的办法。

经过这一方式,油松的成活率,由百分之五,上升到了百分之八十,攻克了“阳坡造林、不易成活”的千古难题。

年,王五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如今,当地森林覆盖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百分之五,上升到百分之五十一。

这场把干石山区变成生态绿洲的行动,被誉为“太行奇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的壶关人并没有因为恶劣环境而停滞不前,他们百折不挠,用汗水和智慧,改写着贫瘠土地的历史。

今天的壶关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

中国影像方志

《壶关篇》

播出时间:12月27日22:19

监制/闫东主编/刘铭*丽君

编辑/田楚韵胡悦程乾(实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影像方志壶关太行之巅藏美景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