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传播仪式观和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
传统的节日:传播仪式观
1、凯瑞提出了传播仪式观,主张将传播放在文化视野下进行研究。
2、凯瑞汲取了芝加哥学派的符号互动论和麦克卢汉的思想,认为传播就像参加一场祷告或典礼,通过仪式给参与者带来的精神满足来实现现实中维系一个整体的目的。不再是发送者或接收者的角色,而是仪式的参与者。传播的最高境界则是通过信息共享,建构并维系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
3、传播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的传播活动。传播与文化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传播不仅仅是告知我们发生的事情,或改变态度和观点,而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使得人们通过符号的象征意义达到某种融合,通过参与仪式获得在现实中的精神慰籍。
4、仪式观理论发现了仪式传播对于承继传统、联结过去、现在与将来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相对于“传播传递观”穿越空间距离的“发送—接收”的共时性线性模式,传播的仪式观强调的是在“共同的场域”内,受众经由集体参与而共享信仰、体验情感的历时性模式。例如存活于民众生活中的传统节日,正是借由宗教信仰仪式、神灵和祖先祭祀仪式以及民俗仪式等,将民族记忆连缀在一起,赋予时间以深刻的文化内涵。
▼
新媒体的节日:节日文化的新媒体传播
1、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节日文化的内涵及其传递、贮存形式。也改变了节日文化对大众的认知。新媒体拥有形式多样、及时便捷、互动性强等传播特点,既能适应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播要求,也改造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形态。
2、新媒体丰富了节日文化的呈现形态。节日文化包括了传统舞蹈、音乐、神话、传说、服饰、习俗、禁忌等多种元素,有的元素适合用文字传达,如神话、传说、禁忌、习俗等。单一的媒介形式很难把民族文化的众多元素立体化地呈现出来。新媒体兼具了以往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是一种融合性、综合性的媒体,这使得新媒体在传播民族节日文化时会更加立体、真实、具象。
3、新媒体的互动性增加了节日文化的内涵。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播需要互动参与。民族节日庆典本身带有集体狂欢的色彩。在过节时,社会集群往往频繁开展社交活动,共同参与各种庆祝或纪念活动,在群体交往中体验节日的文化活动内容,领会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新媒体的广泛参与、即时互动的特点,能满足人们的参与意愿和交往需求。例如支付宝的集五福活动,就在传统民俗的基础上,通过虚拟的“福”的流转,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相处,丰富了节日的内涵。
4、新媒体的一些特性也改造了传统的节日文化,中华民族的节日庆祝和纪念活动往往是一系列“在场”的仪式,由个人或集体亲身地、直接地参与。新媒体时代,人们参与节日庆典活动方式由“在场”转向“不在场”。人们通过在线庆祝活动替代了线下真实的节日参与。在方便大众的同时,节日活动的仪式性和神圣性都有所弱化,文化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是对于传统节日的挑战。
5、新媒体应该发挥良好的舆情引导和议程设置的作用,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节日文化自觉,宣扬民族节日的起源、历史,阐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观念,强化民族节日的文化主体性和自信心。
瓦叔评论:
在整个世界都在谈高考的时候,我们却发了跟端午节相关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今天是端午节。第二,我喜欢吃粽子。第三,高考不太会考,而端午节,或者民族文化节日,是真的可能会考的。而它相关的两个知识点,传播仪式观、民族文化传播,如今也是炙手可热。
我们如果遇到了节日这样的题目,我们第一要想到的,就是传播仪式观。可能有同学会疑惑,传播就是传播,为什么是仪式呢?其实很多这种问题就是因为“传播”二字让我们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用“交流”来代替“传播”。交流的仪式观,或许就会好得多。我们的节日,其实上就是凭借某些节日符号,完成的一个彼此交流,建立认同的过程。这种交流可以是我们当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也可以说是我们和过去的一种交流。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们就用今天的端午节来说。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过端午?为什么好端端的,突然要去吃粽子,划船,拿一些草挂在门上?其实,这就是一种“仪式感”,像情侣之间特定日子要买礼物,送花一样,就是一种对我们内心中的连接的唤起与加固。
这种唤起首先是精神遗产上的,当我们吃粽子,我们会想起屈原,进而想到我们的祖先,我们会将自己的人生和一段悠久的历史连接在一起。这种悠久的历史,不仅告诉我们从哪里来,也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份有了认识:我是一个吃粽子的中国人。其次,这种唤起也是我们和其他中国人之间的,当今天、今晚,大江南北的人,都一起吃粽子,一起放假,他们可能彼此各不相识,但是我们在现实里,在电视上,看到别人跟我们做一样的动作,分享同样的情感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油然的亲近感: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不知不觉中,通过粽子这个仪式,我们发现,自己不是孤独的,在广袤的时间和空间上,我们都有许多同伴。进而,我们会意识到我们社群的身份,对它产生更强的凝聚力,乃至对它的一系列规范产生更深的认同。这种情感,就是节日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我们会发现新媒体其实非常适合节日传播。就像这篇文章里讲的,新媒体的多媒体性实际上完美再现了现实节日的丰富多元。而新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也再现了节日的互动性。还有一点没有谈到的,就是新媒体的娱乐和狂欢,与节日的基本目的:在娱乐中得到休息、释放自我是一致的。所以新媒体其实也是一个造“节”的好平台,例如之前的双十一,现在的,乃至支付宝过年的集五福活动都是如此。(双十一也是常考的点)
只不过,新媒体的节日传播也有负面的。要注意的是,新媒体被网络公司掌控,它们的很多民俗不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也没有民族文化的滋养,而是往往指向消费主义和利润导向,为了商业利益,而不是弘扬文化。新媒体的节日很多时候要求人们线上互动,但是我们知道,没有真实、线下的互动,往往是单薄脆弱的,会导致我们进一步的对媒介产生依赖。新媒体在传播节日的时候,也在改造节日。这是我们必须要警惕的:只有时时刻刻记得节日的初心,维护我们民族文化中珍贵的部分,才不会被消费主义的洪流所卷走。
来这里用最正确的方式学最快乐的传播学
清华师姐都打Call的课程
你值得拥有
??
瓦叔20新传考研春季基础班要开班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