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继中秋节之后的又一个传统节日,它的历史就像春节、元宵节那样非常悠久。这一天古人们常常要做两件事情,一是登高望远,思乡怀亲。二是饮酒吟诗,欣赏菊花。当然还有插茱萸、祭祖、放纸鸢等活动。
说到重阳节的悠久,三国魏晋时期就有很多记载,到唐朝已经很盛行了。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么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因为重阳节观赏菊花是一个重要项目,因此我这里收集整理了古人的一些赏菊诗词,供大家节日期间登高望远之余品读欣赏。
满园花菊郁金*,中有孤丛色似霜。
这是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诗的前两句,满园的菊花都是金*的颜色,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光芒。但是其中有一株白菊却格外地醒目,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那样地突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选自陶渊明《饮酒》诗的第五首,是千古名句。诗人在东边的篱笆墙里低头采摘菊花,当他抬起头来的时候,却无意中看到了那远处的南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后两句。诗人到农家朋友做客,心情非常愉快,临走时跟主人打招呼,重阳节的时候还要来饮酒赏菊。诗句表现了农村田园生活的美好和主客之间的深情厚谊。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这是选自李白的《醉后寄催侍御》诗。李白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他跟催侍御是朋友,但是催侍御是一个享受二千石俸禄的朝廷命官。李白拿着一枝菊花和他调笑,表现了他对权贵的鄙视。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这句诗出自屈原的《离骚》。诗人说自己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下来的露水,晚上食用菊花坠落的花瓣,实际上是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诗人的精神却无人理解。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花无数新。
这是出自七律《九日》,是杜甫在梓州时所作。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悲惨的遭遇使头发都变得苍白,苍老的容颜甚至愧对那些新开的菊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是出自元稹的《菊花》,诗句中表达了菊花的高洁隐逸之美。因为菊花不争春,不趋炎附势,它在百花凋零的秋天,凌寒开放。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花遍地金。
《警世恒言》中有记载,这首《咏菊》诗为王安石所作,诗中把掉落在地上的菊花花瓣比喻成金子。苏轼认为菊花只会枯萎不会凋落,因此被王安石安排贬谪到*州,让他去体验*州的落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巢的《不第后赋菊》。诗中通过菊花傲霜斗雪与其它花朵凋零的强烈对比,表现了菊花的英雄气质,象征了农民起义摧枯拉朽的气势。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
这是出自李商隐的《菊花》,这两句全是写菊花的颜色和形态。前面写紫菊的恬静暗淡,后面写*菊的柔和温暖,赋予它以人物性格,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遥怜故国菊,应傍战场开。
这是边塞诗人岑参的《行*九日思长安故园》,安史之乱长安沦陷,重阳节他随唐肃宗在凤翔一带远征,突然想起故乡长安,同情起战乱炮火中的菊花来。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郑谷的《菊》诗。因为菊花枝叶和蓬蒿外形有点相似,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哥们就分辨不清,只有到重阳节大家都戴菊花的时候才知道。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出自苏东坡的《冬景》,是千古名句。荷花虽然品质高洁,但它比菊花稍逊一筹。荷花遇到霜冻连荷叶都枯死了,而菊花还在凌寒开放。
零落*金蕊,虽枯不改香。
这两句诗出自宋朝诗人梅尧臣的《残菊》,说菊花虽然到了它凋谢的时候,它的颜色还能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而且照样香气馥郁,久久不散。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求*叶舞秋风。
这是女诗人朱淑贞《菊花》里的诗句,她也是赞扬菊花坚贞不屈的性格。菊花即使到了枯萎的时候,也不轻言放弃,也不像红叶那样在空中展示自己的风姿,而是心甘情愿地坚守在枝头。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郑思肖的《画菊》诗也是赞扬菊花的。菊花有独特的个性,它不喜欢媚俗,不喜欢在春天里哗众取宠凑热闹,而是喜欢一个人站立在篱笆边,迎着风霜开放。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这是明代诗人画家唐寅的《菊花》诗。那些仕途失意的文人骚客他们沦落天涯,或者像陶渊明那样看破红尘回归田园,他们就在篱笆旁边吟诗喝酒赏菊,用菊花的隐逸超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大多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为人准则,所以他们在过重阳节时喜欢登高望远,饮酒赏菊,吟诗作对。以上讲的这些赏菊诗,并不是纯粹的咏物,都是有所寄托的。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读书工,如果喜欢
请点在看或分享朋友圈
若需要转载,请联系授权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