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诗词中浓与淡的语言风格
TUhjnbcbe - 2021/5/7 22:32:00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诗词中的浓与淡,浓即浓艳,是指语言华美,镂金错彩、色彩艳丽,声韵协调,给人造成极为强烈的视觉印象。中国古典诗词中,花间词代表作家温庭筠特别善于用镂金错彩的语言来描景和抒情。如其代表作《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此词描绘一位妇女早期梳妆的情形,从结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暗示来看,这是位独居的妇女,正在思念不在身边的丈夫,这也就是她“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原因所在温庭筠作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非常善于描绘妇女的发饰、容貌、体态、心理以及闺中摆设,而且是工笔重彩、精雕细刻。这在此词中多有表现,如用“雪”拟面,用“云”拟发,以“欲渡”状鬓发之态,将这位妇女两颊低垂、轻柔、蓬松的头发形容得穷形尽相再如,用“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来暗示独居中的思念,夜不能寐用“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个细节反衬丈夫不在身边、形只影单等,都体现了语言的富艳精工。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以疏淡清雅著称,但也有用语浓重之作,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帻zé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阊chāng阖hé旒liú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诗中造句堂皇,藻饰浓艳,音节宏亮,与庙堂气象极为协调。其中“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更用夸张手法渲染了唐帝国的声威。在诸多的中国古典诗人中,唐代诗人李贺特别讲求语言色彩的浓重,刻意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在《雁门太守行》中,诗人将“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重霜”六种浓重的色调组合在一起,构成秾艳斑驳的奇特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以此来象征情势的危急、战斗的艰苦,藉以抒发自己慷慨报国之志。可能由于李贺的心态脆弱,爱喜欢用这些豪华词汇作为一种补就和矫正,具体因为什么这样,我们以后还可以专门谈一谈李贺.由于浓艳不太适合我们当下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我们不是王公贵族,也不是官富二代,所以我们不宜太浓。我们写作的时候多谈身边事吧,多一点平淡,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好处。所谓淡是指色调淡雅,语言平淡。宋代诗论家葛立方认为“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他并且细论了这个到达平淡之境的过程:“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大家要注意,不从精丽入手,陶冶铅华,一味为平淡而平淡,那就成了浅显或枯涩唐代诗人孟浩然是位追求平淡诗风的高手,他的《过故人庄》就被闻一多评为“淡到看不见诗”的极品。如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黍sh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说它是诗,更像一则日记它以省净的语言,平淡地叙述了到一个农家友人那里做客的经过。全诗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色彩浓烈的词语,确实是淡到看不见诗这首表面上极为平淡的诗句实际上诗味极浓开头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文字上毫无渲染,显得简单而随便,实际上这正是不拘形迹的至友之间的交往方式,朋友的心迹互相向对方敞开,无须客套和虚礼。第三联“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似乎在不经意的叙述农家环境和宾主之间的叙谈,实际上以淡雅省净之笔勾勒了田园风光,让我们嗅到了泥土的气息和农家风味。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更富情味主人热情的再次邀约,客人毫不做作的爽快答应,再次印证挚友之间的不拘形迹、无须客套,也可见这次做客的愉快和融洽。其实诗人一般比较穷酸,李白不是吃了一顿酒,就写了一首吗另外,诗人也不是一味地平淡,诗中也有精心构筑的佳句,如颔联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二句。这两句在构图上经过精心的安排:上句是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显得分外清幽下句是远景,郭外青山依依相伴,使故人庄既不孤独又显得开阔从遣词上看,“合”和“斜”特别精致和到位。它不但赋予静态的青山、树木以动态感,似乎刻意眷顾这座故人庄。另外透过“合”字,可见故人庄周围绿树环合的清幽景象,“斜”字不仅写出青山的体态,更有客人透过轩窗偏头看山的情形,其田园之美、田园之乐自在其中。平淡之中蕴藏深厚的情味,浓郁的诗意,使这首“淡到看不见诗”的《过故人庄》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动人的杰作之一。再看一下他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似乎更为平淡,因为连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偶然出现的精致对句也没有这是大陆、港台的小学低年级语文(国文)课本必选的,可能也就是因为它通俗易懂但其中确有至味:诗人抓住春眠醒来的片刻感受,表现出春日清晨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寄寓着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语言虽平淡自然,韵味却醇美深厚。淡而醇厚,淡中有深味,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如王维《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初看平淡无奇,而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反复咏之,便觉得诗人落笔不凡,构思精巧,别出心裁。这首《红豆》由物感怀,借劝恋人多采撷象征爱情的红豆来含蓄地表达浓烈又深沉的相思,这首小诗的语言如此自然,诗意如此醇厚,含蕴如此丰盈要做到语淡而味不薄,也可以从情上下功夫哈,亲情、爱情、友情最容易触动我们的灵*。这首诗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好的淡是把最浓情蕴藏与浅淡的语言中啊平淡与浓艳虽是一对矛盾,但也相辅相成,高明的诗人会用“浓”,也会用“淡”在一首诗中往往是浓淡相间、错杂兼用、并行不悖,就连孟浩然的“淡到看不见诗”的《过故人庄》中也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精致的对句。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也是如此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中咏歌的是众人皆知的昭君出塞故事。诗人借昭君远离家国之怨,来寄托自己战乱之中长期漂泊的家国之思。诗的开头两句为赋体,通俗明白的叙述,可谓平淡;结尾抒昭君之怨,也是未作修饰,清楚明确。中间四句语言精美、色彩纷呈,意象、构思均刻意为之紫塞、大漠、青冢、*昏四个不同的意象,四种不同的色调,构成了昭君远离家国、身死异域的无穷哀怨。遣词上,清人朱翰曾指出:“‘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杜诗解意》)确实是精心锻造。下面“画图”二句分承颔联(图略),进一步写昭君身世和家国之情。“画图”句紧承第三句,指出是汉元帝的昏庸,才造成昭君的“一去紫台连朔漠”;“佩环”则分承第四句,死后昭君青冢虽留塞外,但*魄却在月夜返回故乡。诗人采取分承法,遣词上则通过想象、比喻,显得哀婉感人!这四句,不着一句议论,完全从形象落笔,让“独留青冢向*昏”、“环珮空归月夜*”的昭君悲剧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浓淡结合我们可以作为一个语言风格作为理解,我们能够真正做到的时候,就是大诗人了。

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词中浓与淡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