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习俗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放纸鹞,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重阳节,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赏菊
重阳节,落木萧萧下,群芳纷纷谢,此时只有菊花,盛放傲人骄姿,独揽天地秋意,所以,当中国文化中提起重阳的时候,就必与菊花紧密相连。
比如孟浩然唐诗里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友人把盏对菊、共话重阳;陶渊明更是喜爱菊花的代表之一。
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李商隐《菊花》
2.登高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举家登高望远。望远,当然是为了观赏美景,观赏漫长的寒冬到来之前、最后的一瞬绚丽秋景;而登高,传说是为了避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可以杀虫消*、逐寒祛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朝就已经很普遍。重阳这一天,人们采摘它的枝叶和果实,用红布缝制成小囊,佩带身上,认为可以避难消灾。事实上,重阳前后,秋雨潮湿,而热气也未退尽,衣物容易生霉,也易滋生蚊虫。而茱萸可以除虫防蛀,这与端午节燃艾的作用差不多。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至南北朝最为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4.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纸鹞即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5.饮菊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6.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
乐都汇商场中国*金
全体员工祝大家
重阳节快乐!
我们的地址
厦门市湖里区金湖路乐都汇商场中国*金旗舰店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