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叫老人节,有何来历,除了登高还有哪些习俗
文/成长新视点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中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重阳节,也叫登高节、菊花节等,它起于先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唐朝正式定为节日,新中国以法律形式确定为老年节。
一、重阳节为什么叫老人节。
农历九月初九,古代民间都有登高风俗,故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把“九”定为阳,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因“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为最大数,有长久、长寿之意,而秋季又是一年收获的*金季节,人们常于此日举行祭祖和敬老活动。近年来,人们对老人更加推重,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二、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起源先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吕氏春秋》中记载,已有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和祖先的馈赠。
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在皇宫中进行。屈原在《楚辞》的《远游》里曾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个“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到了汉代,据《西京杂记》记载,当时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蓬饵,就是重阳糕。从此时起,已有了重阳节为老人祝寿活动,人们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
魏晋时期,“重阳节”名称已有记载,并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陶渊明《九日闲居》:“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直至唐朝,重阳节才成为正式节日,并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活动,宫廷与民间共享节日欢乐。
宋代及明清时期,重阳节更为热闹,皇帝会登高览胜,以畅秋志,赏菊饮酒,与民同乐。《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也均有记载重阳节的盛况。
年,中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设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倡导全民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风气。年12月28日,中国出台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法律形式,把每年这天确定“老年节”。
三、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和饮菊花酒等。
1.登高。九月初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中国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等。重阳糕,有九层,像宝塔,上面还会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
“糕”与“高”同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而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百事俱高”之意,希望万事都有好发展。
3.佩茱萸。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
4.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节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文人雅士的时尚之举。
5.饮菊花酒。重阳佳节,还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备受推崇。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节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中:“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就是采菊酿酒的意思。
6.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习俗,光绪《惠州府志》中有记载。纸鹞,就是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
重阳节,在全国各地还有蒸米果、熬羊肉汤等独特形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