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初见卡特飞翔的模样
TUhjnbcbe - 2021/7/23 11:08:00
公益中科 http://pf.39.net/xwdt/171128/5882648.html

来自杭州商学院外贸英语系的大二学生*,背着一个巨大的包,顺着奥克兰球馆陡峭的台阶向上发足奔跑着,身后不远的地方,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篮球公园》和《NBA赛场直播》的节目制片人任江舟高喊着他:“*!你慢点儿!你慢点儿!”

年2月,奥克兰春寒料峭。

16年过去了。快要17年了。

*就坐在我旁边的解说台上。我们俩是每周六NBA比赛直播的固定搭档。

他一般叫我“老杨”,我一般叫他“于桑”——于桑就是于先生,我们小时候,高仓健、三浦友和、山口百惠他们演的日本电视连续剧里都是这么叫的。刚刚过去的这个周六,我们一起说了两场球,骑士公牛,火箭掘金。在第二场半场播体坛快讯的时候,于桑用双手在桌子上比着:那包儿,这么大,这么方,里面装的全是资料,我去美国之前找的,用手写下来的,到那儿的媒体工作室拿的,全是纸。特别沉。我就背着这包,顺着楼梯,往上跑。

那时候,有几个人听说过互联网这玩意儿。没人能从网络上随时查找资料。按照中央电视台从宋世雄老师、孙正平老师那儿留下的传统,都是从国内背着一大包资料去。所以于桑也背着。

20岁的于桑,正在向他的梦想奔跑着。

年的时候,有一项只举办过一次但很著名的比赛,叫雪碧NBA解说员大赛,有点儿类似如今各种选秀节目,全国的大学生都能参加。你先寄音频,就算参加海选了,然后参加地区性初赛和复赛,在地区复赛胜出了,就能来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后来全国很多地方电视台的骨干解说员,都是那届比赛培养出来的,比如北京电视台的马重阳。在西安长大的北京人于桑,在杭州上大学,是杭州地区的优胜者。在全国总决赛里,于桑依靠出色的知识储备和声量赢得了亚*,获得冠*的是沈阳赛区的优胜者周洋,周洋高大,英俊,完全是个青春偶像。

按照规则,比赛的冠亚*将和中央电视台的转播团队一起,前往年2月在奥克兰举办的NBA全明星赛。前方转播是由很久没有转播NBA的韩乔生老师带队。原本全明星的转播安排是,韩乔、周洋、张卫平指导解说上半场,到了下半场,周洋的位置换成于桑。结果,NBA的一名工作人员上半场把声道调错了,导致上半场大伙儿都没说成。最后周洋说了第三节,于桑说了第四节。

所以于桑真正过瘾的,是在前一天的扣篮大赛,由韩乔、当时《中国体育报》的记者苏群和于桑一起解说。那个时代,中央电视台的解说席是像美国的顶级转播单位一样,被安排在场边的——不但是场边,还接近那个扣篮的篮筐。

年轻的于桑坐在那儿,看傻眼了。

他跟我说:我那时候还能正常解说,真特么是个奇迹啊。

“你想,那是我第一次在场边看。场边看和在电视里看本来就不一样,而且还出来一个卡特那样儿的。”

“再有,麦迪和弗朗西斯就够棒的了,又出来一个卡特。卡特每一次扣篮,我心里都想,怎么又来了!怎么还来呀!”

年轻的卡特,像UFO一般起飞,完全违反人体力学的起飞,左脚单脚起跳,向右转体——通常你左脚起跳,只能向左转体——卡特飞,飞飞,俯视着篮筐,轰鸣着扣篮,半人半神。

卡特的那些扣篮,之于于桑,之于我们,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那一年,我大学毕业。我就是在那一年的夏天认识于桑的,并不知道在此后的十余年里我们会成为搭档。

那时候,中央电视台每周只有两场固定的NBA直播,还没有任何网络平台成长起来,足以购买NBA的版权。而现在,央视在每周二、三、五、六、日都有转播,如果你愿意付费,你可以在腾讯看到所有场次的直播。在央视,每周三是我和杨健固定搭的“二杨”,每周六是我和于桑。

当卡特在金州起飞扣篮的时候,苏群老师和徐济成老师都还那么瘦。我怀疑他们当时脸的宽度,只有如今的二分之一。徐老师并没有去奥克兰,他留在北京,在央视坐演播室。演播室除了大徐,还有张雄和张思来。张雄当时是《篮球》杂志主编,如今早就在中国篮协任职,人称张部。

张思来比我小两岁,毕业正赶上了互联网的狂潮。她在新浪工作过,后来在网易,再后来去了乐视。那时候,她在张雄的《篮球》杂志上定期撰写《乔丹日记》,用“你”来称呼乔丹,用与乔丹对话的方式,描绘她内心对乔丹的热爱。张思来是个女文青,偶尔写诗。有一首诗,她是这么写的:

有一天傍晚/我出去买报纸

有两只鸟儿/在我的面前飞翔

我怀疑/其中的一只/便是乔丹

而他/却离我如此之远

那时候,我们热爱的迈克尔乔丹退役接近2年了。我们正在大学,寻找着年轻的偶像们,即将推开大门,憧憬着外面的世界。于桑正遇到他人生里最好的机会,使劲拽着自己的包,全力地奔跑。

那就是初见卡特飞翔时,我们的模样。

▼长按图片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见卡特飞翔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