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曰“重阳”——今天便是我国传统佳节重阳节。
一提到重阳节,你们肯定都会想起唐代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的七言绝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短短28个字,提到了唐代重阳节的三个习俗:登高、佩茱萸、与亲人团聚。除此之外,唐代重阳节还有赏菊、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比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最后两句就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在中华文化里是象征高洁品质的名花,大家都很熟悉。相对来说,茱萸是一般人比较陌生的植物。人人都知道重阳节要佩茱萸,但茱萸到底长什么样、是哪种植物,估计得有一半人不清楚。
在诸多古籍中,“茱萸”一词并不罕见。三国曹植《浮萍篇》里有“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南朝江总的《宛转歌》里也有:“菤葹摘心心不尽,茱萸折叶叶更芳。”
现代植物学家早就确认这里的“茱萸”是吴茱萸,然而进入21世纪,这个结论遭到了质疑。有人大胆地假设王维兄弟佩戴的不是吴茱萸,却是同沾着“茱萸”两字的山茱萸。除了外观上的不同,这两种茱萸的最大区别是:前者的枝叶和果实都有浓烈的气味,而后者的枝叶和果实则都没有气味。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山茱萸长得比较鲜艳美丽的原因,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认为的插茱萸插的是山茱萸,但其实反了。
美丽的山茱萸
为什么学界认为包括王维在内的唐代人在重阳节佩戴的茱萸是吴茱萸呢?因为只要考察一下佩戴茱萸的节俗的起源,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西晋有一位著名的*治人物叫周处(就是那位“除三害”的猛少年),曾经著有一部记述地方民俗的《风土记》。虽然此书在后世和《神农本草经》一样不幸亡佚,但靠着后人的辑本,它至今仍然是中国民俗史研究的基本参考文献之一。就是这部书明确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由此可见,重阳节所佩之茱萸是有强烈气味的吴茱萸,而不可能是没有气味的山茱萸。
吴茱萸
事实上,古人用于“辟恶气”的很多植物如佩兰、艾、菖蒲、苍术等都是有浓烈气味的植物,这可以说是中国民俗的常识。如果非要说重阳节佩戴的是没有气味的山茱萸,而不是有浓烈气味的吴茱萸,对于研究民俗史的学者来说未免有些不可思议。不仅如此,因为重阳节的月数和日数都是九,而九在阴阳学说里是“至阳之数”,所以从汉代开始,受阴阳学说的影响,古人认为九月九日阳气太盛,阴阳失调,是凶日,需要辟邪,这正是推动重阳节佩戴茱萸的节俗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在你该知道,今天得佩戴哪种茱萸了吧?
可别搞错了哦!
年10月
《幽默小文学》目录
开卷笑笑
秋天的小诗
于于
喜剧联播
变成仙人球的小刺猬庞余亮
列车上遇到的姑娘
文/[印度]拉斯金·邦德译/卞慧明
颤抖的羽毛金波
恶魔的失败
文/[日]古田足日译/李日月
NBA女孩 另维
史密斯先生的新鼻子
文/[英]克里斯·罗斯译/庞启帆
友好通信
文/[德]奥托·纳尔毕译/李长龙
淘气的鞋[荷]比盖尔
经典笑场
壁画上跃出九色神鹿
见多笑广
古代演艺界最强导师琴城野老
满是毕加索壁画的小村
文/[日]村上春树译/杨若思
棒槌捶打洗衣服是道物理题柳静
捡呀捡呀捡核桃盛林
欢乐讲堂
*古诗妙脆角*唐朝古惑仔 邹抒阳
*萌娃有奇兵*表情包男孩
*口才分*最好的口才是善良
*魔镜问问问*
*开心碰碰车*
西游笑记
渔夫的故事张路
封二文学计时 两九相重曰“重阳”
封底点亮灵感 影子插画
天猫旗舰店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