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阳
节
10月14日,又是一年秋风起,又是一年重阳至。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结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所谓九九归一,一元复始,万物更新。尽管重阳节来临时,总是“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但我们的祝福和思念,只会更加浓厚。作为我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重阳这日,大家会宴饮求寿、登高祈福、茱萸“避灾”。每一个习俗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含义,每一个习俗都蕴含着我们浓烈的愿望和爱意。重阳节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插茱萸是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佩茱萸簪菊花,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敬老礼仪
中国古时就有敬老礼,敬老礼为的是”社会敬老,儿女孝亲”。此礼来源于周礼。人到六十岁后,儿女、单位、企业宜为老人行此礼以示一生劳苦功高。古代倡行此敬老风,称“乡饮酒礼”。每年重阳节是老人节,适宜组织老人参加一些登高之类的旅游活动,儿女为老人送重阳糕、重阳酒,孙辈献寿桃等。此仪式重现我国自古以来的敬老民风,丰简皆宜,重在表心,意在改变。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珍惜当下,才能不负韶华。在这重阳日,让我们一起:停下脚步,为家中老人送上祝福,愿你们如重阳“九九”,健康久久;仰望天空,放下心中苦闷的烦思,愿我们的人生路途,站立高山,放眼无碍,洒脱待之;张开双臂,送家人一个温暖拥抱,愿人人都能拥有,这一方迷人的港湾;年,已过四分之三,过去的时光,无需感怀,惟愿接下来的日子,我们皆平安喜乐,内心温存如初。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