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缘(jinggy)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于是关于老人晚年生活、空巢老人等问题,越来越多的被人们讨论。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解决养老问题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认为人到60岁,称为“耆”;70岁称为“老”;80、90岁称为“耄”;百岁老人开始颐养天年,称为“期”。
据《礼记?王制》记载,鸠杖是一种很尊贵的器具,是一种身份尊贵的象征的老人.
如50岁以后的老人可以拄杖于家,60岁以后可以拄杖于乡,70岁以后可以拄杖于国都,80岁以后可以拄杖上朝,90岁以后,天子有事询问,需派人到老者家中请教,还需带上吃食。
朝廷还设立大司徒、掌老等官职,负责管理老人养老方面的问题。例如,周代起实施的“养疾之*”,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即掌病要定期看望老人,定期进行检查:有公职者,70岁以上3天问一次;80岁以上2天问一次;90岁以上每天问一次;民间老人,每5天问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