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古人为什么称这一天为“重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远古时代,人们将天地万物分为阴阳两类,在数字方面,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即以二、四、六、八、零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者;古籍《易》中把“阴爻”称为“六”,把“阳爻”称为“九”。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九”在古代数字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把天之高说为“九重”,把地之厚说为“九泉”,可见,“九”是人们信仰中的神秘数字。同时,“九”又与“久”同音,寓意长长久久,再加上秋季是收获的*金季节,因此,人们就对九月初九怀有某种特殊情感。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锺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古人重阳节活动丰富多彩,包括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趣味活动。
古代,在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关于登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里有个瘟魔,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天都要出来,只要它一出现,就家家有人病倒,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折磨。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因病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住着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遥远,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见到了那个有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被恒景的精神感动,收留了他,并且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终日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临行前,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坛菊花酒,并且密授驱邪秘法,让恒景骑着仙鹤回家去了。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带着乡亲们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给每人发了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但瘟魔刚扑到山下,就闻到阵阵茱萸的奇香和菊花的酒气,便戛然止步,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几个回合,瘟魔便死于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古人认为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农历重九之时,天之气下降而地之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之时,会有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人们要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另外,古代人对山神有崇拜之情,认为山神能免除灾害,因此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安康。
二
和重阳登高相联系的还有吃重阳糕的风俗。
《南齐书》上说,刘裕篡晋之前,有一年在彭城过重阳,一时兴起,便骑马登上戏马台。他称帝后,便规定每年九月初九为骑马射箭、检阅*队的日子。传说,后来流行的重阳糕,就是他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
另一则故事是说,明代的状元康海在参加八月中的科考后,便卧病长安,8月下旬放榜后,报喜讯的人将喜讯送到他家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赏,于是报信人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是重阳节。这时他才给报信人打了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做返程的干粮,又分了一些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的,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重阳节为什么要吃糕呢?因为重阳节民间有登高习俗,而登高的“高”与“糕”同音,吃糕图个吉利,取“步步登高”“百事俱高”之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是用发面做成的糕点,辅料有枣子、杏仁、松子、栗子,属于甜品,也有加肉做成咸味的。现在的重阳糕,没有固定的品种,只要是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可称为“重阳糕”。重阳糕的寓意也在不断扩展,不仅仅是祝福、纳吉,还是交流、分享、友爱等人文精神的体现,极大地丰富了重阳节的民俗内涵和文化底蕴。
三
重阳节也有赏菊习俗。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姹紫嫣红,清芳幽香,给节日增添了无限色彩和韵味。晋代诗人陶渊明在隐居时经常对菊自语:“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王勃的“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都描写了重阳赏菊的情景。而古诗“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分明是一幅清新的重阳赏菊风俗画。
菊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秀美多姿,不以娇艳姿色而凭素雅坚贞取胜。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的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因此,民间也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重阳节又称“菊花节”。我国不少地方又称菊花为“*花”,如李清照的“人比*花瘦”,于是重阳节也称为“*花节”。过重阳节时,人们都要赏菊、写菊、画菊、饮菊花酒。
重阳节是九月初九,“九九”与“菊酒”谐音,因此,古人要喝菊花酒。据说,菊花酒是在前一年重阳节时,采下初开的菊花和青翠的枝叶,与黍米和在一起酿制,酿成后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阳才饮用。重阳佳节,在登高赏菊之余,饮上一杯清香宜人、甘甜养生的菊花酒,不失为节日一大赏心悦目的美事。杜甫的《九日登梓州城》“伊昔*花酒,如今白发翁”、唐代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等,都生动地描写了人们重阳畅饮菊花酒的情形。
九月是一年中的*金时节,“九九艳阳天”,云淡风轻,秋高气爽,又正值收获的季节,橘红橙*,金桂飘香。古人在重阳节喜欢结伴郊游、赏菊品糕、遍插茱萸、饮酒赋诗。现代社会,人们赋予重阳节新的内涵,那就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因为九月初九的“九”与长久的“久”同音,“九”又是数字中阳数的最大数字,包含生命长寿的意蕴,因此年,我国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年节”,以倡导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年,重阳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两千多年以来,重阳节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时令了,它更多地体现着时间与生命的厚重感。
作者:张艳玲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教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