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古人也过三八节,一年有三个,过法各不
TUhjnbcbe - 2022/8/17 20:18:00

三月八号,是国际妇女节。可能因为“妇女”两个字不太好听,所以人们干脆都把这个节日叫作“女人节”“女神节”“仙女节”,名字一改,节日也立马从膀大腰圆变得阿娜多姿。

其实女人节不是当代人的特权,古代人也过女人节,并且还不止一个,在过法和讲究上也大有不同。

1.端午节也是女儿节,大家一起过

明代诗人余有丁在《帝京午目歌》里写道:都人重五女儿节,洒蒲角黍榴花辰。

诗里说的“重五”,就是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咱们过的端午节,当时人们叫作“重五女儿节”,也就是古代人的妇女节。

在这一天,女孩子们”放假“,在她们的头上簪石榴花,或者用鲜艳的花布做成樱桃、桑椹、葫芦等形状,再用线串起来戴在女孩身上,把她们妆扮得漂漂亮亮的去门游玩、聚会,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不但如此,父母们还会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来,和家里的女儿们一起过节。

五月初五这个女人节延续了很久,在不少古代作品里都能找到记录,还有人把女儿节和端午一起过:

比如明代知县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也写道: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也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以五月初五为妇女节的习俗,一直到清代都过得相当隆重,从五月初一开始,直到初五结束,基本可以说是举国同“过”吧!

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端阳》里也写:饰小女尽态极妍,已嫁之女变各归宁,呼是日为女儿节。

从古籍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女儿节是所有女人都可以过的,主要活动是休息和各种玩儿。

2.七月七日女儿节,闺中女儿过

农历的七月初七,一直被人叫作“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冰心女士的《寄小读者》里就有“七月七,是女儿节”的句子。

据南北朝时期的风物文集《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七月初七这天,各家的妇女要“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榆石针,陈果瓜与庭院中以乞巧。”

意思是女人们要在七月初七这天,拿彩线穿七孔针,或者拿钱财水果等放在院里,乞求上天赐以聪明才智、以及持家、针线方面的巧手。

当然这天也是七夕节,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相传织女的手特别巧,天上的彩云都出自她手,所以地上的女孩们就选择在这天晚上向织女乞巧,希望她能把自己的技能和智慧传授一二。

这个女儿节的过法,大致和端午差不太多,但也有细节上的不同。

明代的《帝京午目》里说“七夕女儿节,角黍展榴裙。”大致也是戴花、挂坠。但不一样的是,七月初七的女儿节,不宜嫁娶,端午的女儿节则没这方面的讲究。

秦代《日书甲种》里解释:丁丑、己丑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牵以取织女,不果,三弃。

你看这“不吉,不果”,不就是个下下签嘛,所以说这天不宜嫁娶。

除此之外,《西京杂记》里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也是穿针礼,到了南北朝和唐朝时,开始“喜蛛应巧”,就是拿一小蜘蛛在七夕放进首饰盒里,第二天早上看,谁盒子里蜘蛛结网多,就是乞来的巧多。

相应的,还有“丢针验巧”,就是七月初七中午,拿一碗水晒热,再拿针投进水里,针会浮着,这时看水里的影像来猜巧。

3、九月九日重阳也是女儿节,出阁女儿过。

清代诗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里说:九月九日,都人以面为糕......父母迎其女来食,曰女儿节。

《帝京岁时纪胜》中也有记载: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又为女儿节。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写道: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大兴县志》里也写“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亦曰女儿节。”

过法上很明显,主要是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家,要祭祀先人,姻亲之间要赠送酒礼等等,过得还是挺隆重的。

你看,古人也把端午、七夕、重阳过成女儿节。并且同一典籍中会同时记这些节日都叫女人节,足以说明这节不是某一时、某一地在过,而是大部分时间人们一年要过三个女人节。

关于这三个女儿节,也有人用《易经》中阴阳互补的智慧来解释,说按照阴阳术数,五、七、九都是阳数,三个节日又都是阳月阳日双阳相重,明显阳气太重了,就需要阴气来调和一下,所以才把它们定作女儿节。

这三个节从形式上,以七月初七最大、最正,然后是端午,最后才是重阳。在意义和过法上,端午节是所有女人的节,七夕则是未嫁的女儿的节,重阳则是已嫁女儿的节。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也过三八节,一年有三个,过法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