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这是中国四大祭祀节日之一的中元节,民间也称*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每到祭祀的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祭祀祖先,祭奠去世的亲人,表达不忘根本,缅怀追思的情怀。
在中国,人们对于清明节、除夕、重阳节这些祭祀节日,都比较熟悉。但对于中元节,并不是十分了解,对中元节为何被称为*节和盂兰盆节更是不太理解。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这些问题,为大家解开这些疑问。
农历的七月十五,民间也叫七月半,是中元节,中元节源自于我闺的道教,怎么成为节日的呢?其实早在中元节之前,中国民间就已经有“七月半”祭祖的习俗了。当时之所以在七月十五举行祭祀,是因为古人认为,要想粮食丰收,就要祈求先祖的保佑。所以,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先向自己的祖先汇报当年的粮食收成,祈求来年祖先继续保佑田里的粮食丰收。
后来“七月半”改称为“中元节”,则是由于道教的传说。传说道教有“三官大帝”,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他们受玉帝的委派驻在凡间,任务是在“三元日”里考察人间的功罪,然后才来定赏罚。三元日分别是:天官,正月十五,称上元赐福,地官,七月十五,为中元赦罪,水官,十月十五,为下元解厄。
七月十五,就为中元赦罪,地官管辖的是地府,他的任务是考察地府各路的恶*了。到了唐代,道教的开始兴盛,人们就将七月十五“中元”日定为祭祀的中元节。
那么中元节为什么又称为“*节”呢?这是因为,七月十五中元日这天,地官就会打开地府的*门,让地府里的众*离开冥界回到人间去接受考察。因此,这一天有家的*就回自家去了,而没家的*就开始游荡人间,成为孤*野*,到处找东西吃。
所七月十五这天,人间家家户户都认为自己祖先的灵*一定会回家来的,所以就提前准备好各种祭品沿路焚烧送给亡*。当然,人们也同时也顺带焚烧一些送给各路孤*野*,免得他们到处游荡害人。
而道教的道士也会在中元节这一天讲诵经文,为地官庆贺诞辰,为出来的**进行超度,并请地官赦免这些**的罪过,望他们早日超生。
正是由于中元节这天主要是祭祀祖先的*灵和各路**的原因,民间就把中元节又称为“*节”。
中元节里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放河灯,也有叫放天灯,放灯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可以把家里闹事的“小*”以及霉运放在天灯上带走,或放顺河送走,而且是送得越远越好。另一个就是,*节这天放天灯、河灯,可以送自家祖先的灵*飞早日飞进西方极乐世界,放灯的目的是照亮他们飞升的道路。
中元节也被人们称为盂兰盆节,这两个节是一个节日吗?有人认为道教的“中元节”就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因为盂兰盆节也是为解放地狱里的**的节日。其实,这两个节日虽然内容相近,一开始并不是一个节日,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别属于道教与佛教的,二个节日是并列关系,并不是属一个节日。
“中元节”,只是在唐中后期才正式被定为节日名,而在“中元节”之前,佛教早已将七月十五定为“盂兰盆节”了。所以,中元节与孟兰盆节虽然都定为七月十五,但在当时却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当佛教传入中国后,盂兰盆节才为中国人熟知。“盂兰盆”的意思是“救倒悬”,据《盂兰盆经》记载有“目连救母”的传说故事,说释迦有个弟子叫目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就到处倒悬,以求佛来救度母亲。
于是,释迦就要他在七月十五日,就是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齐百味饮食,来供养十方僧众,就可使他的母亲解脱。后来,佛教徒根据这个传说形成了盂兰盆会。
由于“目连救母”的故事,符合统治者提倡的孝道,于是大受欢迎。被推崇为“三教同源说”的南朝梁武帝萧衍就将盂兰盆会规定成为一个民间节日,当时节日的主要目的是供奉佛祖的。
由于盂兰盆会的“目连救母”孝道故事深受统治者的推崇,于是就在国内大力宣扬盂兰盆节。
因此,到了唐代,道教也开始把中元日定为中元节,恐怕也是受了佛教盂兰盆节内容的影响。
有人说道教的中元节为农历七月十五,而佛教的盂兰盆节是夏历七月十五。这两个时间一样吗?其实是一样的。夏历就是农历,农历之所以叫夏历,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在夏朝时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后来,不管是道教的中元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由于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进行。在后世的人们看来,这两个节日就是一个节日,或是一个节日有两个名称罢了。
再后来,人们也很难区分出哪些习俗是道教中元节的,哪些是属于佛教盂兰盆节的。因为这两个节日的习俗早已被人们混在一起过了,所以。一直到今天,才有了人们认为的中元节就是盂兰盆节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