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
“重阳”一词,源于《周易》。在《周易》中,谓“九”为阳数,“六”为阴数,二“九”相重,故称“重九”或“重阳”。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节日当天,人们自古有登高以及赏菊的习俗。
重阳节作为一个民间节日,起始于东汉时期。
相传当时汝南县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幼时其父母相继死于瘟疫。桓景听人说,这是本地的瘟魔在作祟,于是桓景便下定决心访仙求道学法术,以震慑瘟魔,为民除害。
据说,桓景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东南山找到了费长房大仙。听闻桓景的经历故事后,大仙遂赠予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要他习武学艺。
来年九月的一天,费长房大仙对桓景说:“二九相重,乡人有难”。说罢,仙人又送给桓景一些茱萸叶和菊花酒,要他一并带去分给乡亲父老,登高以避此祸事。
桓景照仙人指示照办,果然瘟魔不敢靠近。后来,桓景手持青龙剑,同众乡亲一道登上高山与瘟魔交战。几经搏斗,终于成功刺杀瘟魔,为民除了大害。
桓景斩杀瘟魔的事迹传开后,人们“重阳登高,仿桓景之法避祸”的习俗就代代沿袭了下来。
由于九与“久”同音,高与“糕”相谐,故古人过重阳节还兼取“长久”之意,希图健康长寿。地处平原无“高”可登时,则以吃“蒸糕”代之。
三国时代的曹丕在《九日与钟徭书》中曾说道:“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用,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更耳熟能详的,还有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秋高气爽之日,遍插茱萸,食重阳糕,饮菊花酒,登高望远,看秋水共长天一色,赏落霞与孤鹜齐飞,可谓赏心乐事。诚如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描写:“九月九日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菊花具有五种美德,其中之一,它是神仙的食品,盛开在霜雪来临的凡间。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我国法定的“老年节”,重阳节即是弘扬这一传统美德的节日。
现在,我国的重阳敬老活动已经十分普及。“敬老日”“敬老周”已在很多省市设立。年满70岁的老人们除了发“寿星证”享受国家生活补贴外,还在乘车、就诊、就餐等方面给予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