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踏秋节、茱萸节、重九节、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的节日。
古人非常喜欢“九”这个数字,认为它代表数量多、时间长,两个九凑在一起的日子也就平添了长长久久、吉祥如意的色彩。
在古代,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列中国四大祭祖节日。
由于《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称为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起源于一场瘟疫。
重阳节可以追溯到先秦,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传统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东汉时,汝河边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乡亲们亲切地叫他阿景。
有一年,汝河里冒出了一个瘟魔。他走到哪儿,就把瘟疫带到哪儿。所到之处,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阿景的父母也因为感染瘟疫去世了。
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阿景决定拜师学艺,除掉瘟魔。
阿景走了三天三夜,终于来到了一个开满菊花的山谷里,拜一位神仙爷爷为师。
神仙爷爷很喜欢阿景这个善良勇敢的孩子。他收了阿景做弟子,送给阿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还教给他降妖的剑术……
转眼,阿景练出了一身好武艺。神仙爷爷掐指一算,今年农历的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阿景骑上仙鹤,回到了家乡。
阿景能打败瘟魔吗?
有兴趣的同学,请在下方留言,即获取《重阳节》有声故事哦。
重阳节的习俗
在敦煌壁画和历代文人画中,都有很多关于重阳节的民俗活动。
古人和我们一样,重阳节也以吃喝玩乐为主。
清代《十二月月令图之九月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描绘了重阳菊花会。人们带着菊花酒、重阳糕和其它应节美食,登高远眺,赏菊游玩。
院子里摆着各种秋菊,邀请挚友一同欣赏凌霜傲骨的花中君子。
踏秋出游
重阳节是家庭团聚的好日子。有信仰的中国古人,喜欢全家外出礼佛。
莫高窟第2窟(初唐),中国佛教史迹画之僧俗迎石佛入通玄寺,也是一幅全家出游图。
画面中,奶奶和孙子一起坐在水牛背上,奶奶和主妇手持花朵预备供佛,饶有趣味。
聚会宴饮
秋寒新至,人们即将居家猫冬,因此重阳节更像朋友们在“小别离”前的聚会。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全图,寺院小聚。
莫高窟第98窟(五代),亲朋好友把酒言欢。
重阳登高
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山神的崇拜,信奉山神可以使人免除灾害。
所以,人们通过登山祈福,祈求平安吉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项娱乐活动。
而古人登高,并不仅限于登山,寺庙、亭台水榭都是常去之处,最高级的登高是登天梯!
莫高窟第窟,再现了登天梯的场景。
现代人也会在重阳节相约去爬山。在北京,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
尊老敬老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古代每逢重阳节,地方官员便会举行“养老礼”,宴请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
早在南北朝时期,*府就已依托寺院系统开办安养院,扶住鳏寡孤独。这应该就是最早的养老院了。
莫高窟第窟(北周):鼓励人们赡养老人
清代康乾盛世,社会繁荣安定,皇帝都很高寿,故敬老传统很受重视。
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皇帝曾先后四次举办“千叟宴”,邀请数千名老者来宫中喝长寿酒,以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
到了今天,尊老爱老的方式也更加多元。相比浮夸的酒席,我们更倾向于带家里的长辈出门看看世界,或是挑选一份精美小礼,表达对他们的尊敬与感谢。
游子怀乡
饮一杯菊花酒,看着空中明月,秋风寒凉,万物萧索,在外游子不经意便会思念起故乡。
所以,古时重阳节也是游子思乡的日子。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的农俗现象,被称为“晒秋”。
插茱萸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美食
菊花酒
九月初九,菊花盛开,古人又大多嗜酒,于是在重阳节斟一杯菊花酒也是古人的心头大爱。
传说喝了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酒足饭饱之后,更要载歌载舞。
重阳糕
从五代开始,重阳节就有吃重阳糕(也称“花糕”)的习俗,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香甜可口。
由于「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
在清代宫廷,重阳糕是个重头戏,御膳房从九月初一就忙着制作各种重阳糕了,有黏花糕、芦花糕、蒸花糕、奶子花糕……
现在,由于各地物产不同,重阳糕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在北京,重阳糕有两种,一种是花糕,另一种是栗子糕。
在南京,重阳糕又叫早立糕,加入了红枣和栗子,蕴含着老人对子女「早点自立」的期盼。
重阳节,我们不仅要把时间留给老人,还可以趁此机会教育孩子敬老爱老。
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我已经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
重阳节到了,记得问候一下家里的老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