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已至,树叶曾经开端变换颜色,天高气爽,秋景诱人。金秋时节,九九重阳,邀上朋友知己,去登高远望,别有一番境意。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有登高、晒秋、赏菊、插茱萸的风俗,近年来又添加了敬老等内容,固然各地风俗不尽相同,但重阳节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意境却是相通的。因而,过重阳节不能仅仅停留在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习气上,还要赋予重阳节更多的文化境意。
重阳节美食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祈求神灵降福,并推行敬老活动,传承孝道文化。
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气。那是由于没有山的中央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替代登高,表示步步升高。由于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种类,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福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考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契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约是用“点灯”、“吃糕”替代“登高”的意义,用小红纸旗替代茱萸。
重阳糕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规则,普通是登高山、登高塔,既能制造节日气氛,又能锻炼身体,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
重阳佩茱萸的风俗在唐代至南北朝最为盛行,人们以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能够避难消灾;人们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中央,男子也佩带。
佩茱萸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风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不祥酒”。花酒的风俗来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知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习俗。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短命),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依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菊花酒重阳节有着丰厚的孝道文化内涵。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是千百年来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原则,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借助重阳节降临之际,展开一些丰厚多彩、安康向上、颂扬孝道文化的活动,充沛发挥文化资源的优势,让重阳节成为名不虚传的尊老爱老节日。
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是一年之中最美妙的时节。树立文化新风,倡导文明节俭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精神文明文化建立的客观请求。因而,要在鼎力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根底上传承孝道,为重阳节注入更多的文化意蕴,用传统文化擦亮重阳底色。只要赋予重阳节更多传统文化底蕴,才能营造出浓重高雅的节日气氛,让重阳节具有丰厚的文化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