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记忆
九月的冷风拍打在脸上生疼,独自徘徊在异乡的马路上,看到小贩在吆喝:卖香囊了,卖香囊了。这才蓦然醒来,身在异乡又一载,又到九月重阳节,突然想起了家乡的老母亲,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了。
诗人王维写诗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小时候不懂,觉得登山望远,都是为了看看家乡的面貌而已,我记得爷爷拉着我从山脚一直爬到山头,看见小小村落在狭长的山谷中孤单而立,像极了漂泊的孩子。爷爷告诉我: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想在大山外面的亲人了。
我嘟囔着小嘴问爷爷:为什么呀,今天是什么日子呢?从那时候起,就永远记住了,九九重阳节,想念的亲人,在外面还好吗?如今,爷爷早已经离开人间,每到一个节日,都会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吃饭了吗?今天怎么样?
简单的问候背后,是深深的思念,在重阳节这天,更会加深这种情感,默默道:孩子不孝,身在异乡,漂泊在外,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你们。少小离家老大回,等到孩子学有所成,等到孩儿功成名就回乡时,希望你们一切都好。如今,陪着朋友登高,携着茱萸草,尝着菊花酒,更想家了。
重阳节释义
重阳节又叫“重九节,顾名思义,因为这天是九月初九。也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在古人眼里,“九”谐音“久”,这是一个好日子。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北师大的萧放教授曾说,重阳习俗的原型是古代人们祭祀的一种仪式。那么最早是来源于哪里呢?
据《后汉书》记载,农历九九重阳节的形成,传说和汉代费长房及弟子桓景有关,费长房学医会道,可治重病,有一天费长房看到弟子谓景身上有灾,就说:九月九日汝家有大灾,可作绛囊盛茱萸系臂上,登高山,饮菊花酒,祸可消。”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九月初九这天,你家里会有灾祸发生,想要消除此次灾祸,就要去登山,还要带着茱萸草,喝菊花酒才可解。
这位弟子就按照师父的做法每年如此。这对后人的影响很大,慢慢就流传了下来。也有人说,重阳节是敬老的日子,在古代还有拜神祭祖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不仅有思念亲人的情感,还要敬爱老人。
重阳节历史
关于重阳节的历史在史料中记录较广,宋朝《武林旧事》中详细描绘了南宋皇宫隆重地过节的场面,书中写道:“于八日作重九排当”,清朝的时候,从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在九九重阳当天,皇帝要亲自登高。
隋朝诗人崔善为写道: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诗中写了诗人在九月九的所见,重阳节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唐代,诸多诗人把以重阳作诗,最为著名的有王维。
唐代大诗人王维留下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表达了王维身在异乡,到了重阳又急切思亲的情感,可以看出,在唐代就已经有登高祈福,插茱萸等习俗,可见在唐代,重阳节已经成为了重要节日,当天会和朋友一起登高,在高山之上,触景生情,倍加思亲。
宋代诗人苏轼也在诗中写道:
莫恨*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苏轼用豪迈的诗句字里行间表达了在重阳节的日子里,对古今友人的思念之情。那么,诗中经常出现的茱萸到底是什么呢?
重阳节习俗
随着重阳节的传承,如今重阳节已经变得和冬至节,清明节等同等的重要,也流传下来了诸多的习俗。
登高
据史料记载,在唐代所作的大量诗篇中都描写了在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相传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出门尽可能到高的地方,才能得到平安,根据费长房和桓景的故事,也只有登高才能化解凶祸。
插茱萸
茱萸到底什么呢?据史料记载,茱萸是一种中草药,并不是一种草类植物,而是一种大树。据说云台山有座茱萸峰,在九月九日众多游客都会去登高,会看到诸多的茱萸树,而且还会开花结果,茱萸果也是一种药材,茱萸果是红色果实,大部分都有药用价值,可以补肾健胃等,那么在诗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应该就是茱萸的叶子。
戴香囊
传说茱萸叶有很浓的香气,古人会把茱萸叶塞到香包内,做成香囊。据说将这种东西带在身上有辟邪的作用,如今流传下来,现在的人不管是在端午还是重阳节,都会习惯买一个香囊带在身边。
喝菊花酒
菊花是秋季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古人把菊叫做“候时之草”,在古人眼里,菊花有非同寻常的文化意义,在道教的思想里,菊更被尊称为不老草,所以赏菊和菊花酒就成为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所谓菊花酒,就是用菊花和糯米等酿制而成的酒,古人也称为长寿酒,不光有健脑养身的作用,也有延缓衰老的点滴功效,所以在现在被人尊称为吉祥酒,
如今,重阳节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在这样浮躁的社会环境中,登高插茱萸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更多的游子都会在重阳佳节,给家人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者回家和家人团圆一下就已经非常幸福了。再想起来王维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乡情更加的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