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们的节日重阳在宋词里过重阳节天眼新
TUhjnbcbe - 2022/11/5 16:51:00

秋风瑟瑟重阳到,人们情不自禁就吟诵起重阳绝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亲人的音容,浮现眼前;浓浓思乡之情,潮涌而至。

“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宋词人李之仪的一首《千秋岁》,拉开了历史帷幕,把我带入金秋神韵。

歌吟金秋,婉叹重阳,也许是多了对蒋勋先生的拜读,我尤喜在宋词里寻找和鸣。一本《蒋勋说宋词》,他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他把沉哑暗灭的美唤醒,让我听到恍如秋云雁归的长鸣。

宋词之美,美在享受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和平静;宋词之美,美在音韵节奏的灵动,美在声情并茂;或是色彩浓烈,或是唯美画卷;感伤相思离别,诉说凄苦哀怨;尤其是将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收复山河和报国无门的感情交织,强烈爱国情感的豪放风格更让人击掌共鸣。

诚如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于是,秋高气爽的金色阳光下,煮一壶菊花茶,斟一杯桂花酒,翻出墨香书卷,在长髯短眉的吟哦里,找读他年青梅果、重阳糕,品味今朝的秋意。

走来潇潇洒洒柳永君,似未酒醒,莫是还沉醉?且听他:“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鸾辂音尘远。”由霜落声起笔,以“飒飒”风声反衬环境的静寂,以“霜飘”暗示已秋凉。再围绕“静寂”和“寒凉”,是轻寒微透的“翠幕”,是深深闭锁,悄无声息的长门,是“秋色将晚”的庭院。他的重阳,满纸的凄清,满纸的冷寂,“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透过重阳冷雨“淹残粉面的菊,似可见重阳佳节被如珠的泪水“淹残粉面的人。

宋词大家,最喜欢李清照和苏东坡。一男一女,一婉约一豪放,大相径庭,垒起宋词的两座大山。

重阳宋词,李清照不可缺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帘卷西风,人比*花瘦。”九月的重阳节来临了,不知不觉又到了秋天。懒懒地睡在防蚊帐里的玉石枕上写诗,或者在篱笆旁边喝酒,袖子被菊花染得都是香味。女人的纤细,比菊花还瘦,“莫道不销*”。

蒋勋说:“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如果少掉苏轼的几首词,不晓得会少掉多少东西。”重阳若不读苏轼,是不是亦如登山及半腰、菊花未开放?“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宋神宗元丰四年(年)九月,重阳节到来,苏轼与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赏菊,饮酒赋诗。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下片,即花生情,以酒助兴。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对世事、人生短暂恬淡达观跃然纸上。

在这个“天清白露洁,菊散*金丛”的秋天,在宋词里过重阳节,如登临菊花绽放的苍山,一个个才子佳人,从书卷中,从典故里,着一袭艳丽的绸衣,在与云天相接的小径,款款徐来……畅游在平平仄仄的重阳,如在诗意里栖居。似寻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蓠,种一株清香在心田。

文/施崇伟

文字编辑/彭芳蓉

视觉/实习生龚拉

编审/李缨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的节日重阳在宋词里过重阳节天眼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