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历史非常悠久,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曹不所著的《九日与钟繇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九”为阳数,九月九,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在魏晋时期,民间有了在九月初九这天赏菊、饮酒的风俗及至唐朝时期,九月九日才被正式定为重阳节,成为正式的民间节日。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个日子民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以示庆祝。说起重阳节,很多人都会想到“登高”这一习俗。在老北京人的心目中,金秋九月,天高气爽,在这个日子里登高远望可以免灾避祸关于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还有一个相传在东汉时期的传说故事呢!
汝河里住着一个凶狠的、被称为“瘟魔”的怪物。只要瘟魔一出现,周围的老百姓就要遭殃,几乎每家都有人病倒甚至丧命,弄得这一带人心惶惶,老百姓为此愁眉不展。其中有一个叫恒景的人,他的父母都在瘟魔的作恶下因病而死了,他自己也因此差点丧命。从病魔中活过来的恒景决定去外地访仙学艺,为乡亲们除去瘟魔。于是他依依不舍地辞别了媳妇和年幼的儿子,踏上了学艺之路。他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位仙长。仙长听他细说了目的后,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将降妖剑术毫不保留地教给了他,还把宝贝的降妖宝剑送给了他。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后,恒景终于将仙长的降妖剑术学会了。
一天,仙长对恒景说:“明天就是九月初九了,在这天瘟魔又会出来作恶,如今你已经将消灭他的本事悉数学会,可以回去消除这个孽障了!”临走的时候,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在九月初九这天的早晨,恒景回到了家乡。还没有来得及回家看看,他就马上将乡亲们喊来,按照仙长的叮嘱,吩咐乡亲们登上家附近的一座山上,并且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壶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及至中午时刻,在一连串的怪叫声中,瘟魔出现了,但是它刚扑到山下,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时,突然脸色大变,停下了脚步。看到这情景,恒景赶紧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与瘟魔搏斗了几个回合,就将他刺死了。老百姓们为了感谢恒景的大恩大德,也为了纪念这个除掉恶魔、恢复安宁的日子,就把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年复一年地流传了下来。
每逢重阳佳节,老北京人中的老一辈都喜欢向孩子们讲述这个大快人心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孩子们也对重阳节有了更深的了解。老北京人对重阳节非常重视。在重阳节时,除了有登高的习俗外,还有佩戴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登高。在老北京,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出都登高。”在这天紫禁城中的皇帝都会亲临万岁山(如今的景山)登高拜佛,祈求福寿平安,并观览京城风光。旧时候,老北京人喜欢登的是西山八大处、香山、五塔寺、北海、景山五亭陶然亭等地,在登山的过程中,玩到高兴时,还会吟诗作赋、吃烤肉。对此,(燕京岁时记》就有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食烤肉,洵一时之快事。
“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吃花糕是老北京重阳节时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不仅民间风行制作吃食花糕,在清代宫廷里,重阳节时也要举行“花糕宴”。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一书中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节,都人是月饮新酒汎萸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上也说:“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从中足见花糕在当时的流行程度。据说这一习俗与登高习俗有关。“糕”和“高”同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旧时候,北京的花糕种类非常多,有糟子糕、桃酥、碗糕、蛋糕、萨其马等酥饼糕点,也有糕上码有花生仁、杏仁松子仁、核桃仁、瓜子仁五仁金银蜂糕,还有用油脂和面的蒸糕、将米粉染成五色的五色糕等。
在那时候,花糕还像如今的月一样,是京城老百姓馈赠亲友的佳品赏菊、饮菊花酒。赏菊、饮菊花酒是老北京人过重阳节的另一个风俗。菊花,是我国长寿名花,又名“延寿客”。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重阳节赏菊的风俗习惯古已有之,所以也有人称重阳节为菊花节。待到重阳节这天,京城里会举办各种赏菊大会,那时候整个北京城的老百姓都会来到赏菊大会上赏菊、饮菊花酒。除此之外,老北京人还喜欢去天宁寺、景山公园中山公园的唐花坞等地去赏菊观景。在清朝的时候,在重阳节这天,老北京人喜欢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为的就是“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清李静山《增补都门杂味》曾有诗曰:“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犹带玉人来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边赏菊,边饮菊花酒边吟诗作赋不可谓,不滋润。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佩茱萸。老北京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把重阳节称为茱萸节。茱的全称是吴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也叫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素有“吴仙丹”和“辟邪翁”之称老北京人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但是在近代,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是,茱萸在早期民众的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接出嫁的女儿。除了以上习俗外,在老北京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在这天要将出嫁的女儿接回来。这个习俗如今在北京的郊区还流行着。在重阳节这天,天刚明,娘家人就备着名酒、糕点、水果去接女儿回家了,谓之“归宁父母”将女儿接回家后,父母要取片糕搭在女儿额头上,一边搭一边还说着祝福的话:“愿儿百事俱高。”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女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