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易经》里,“九”是阳数,两个“九”重叠,所以称重阳。时间是在九月,又是九日,两个九,所以又叫重九。这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因而写重阳节的诗歌或者提到重阳节的诗歌有很多,而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是流传很广,很著名的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写诗的目的。这里的山东可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华山之东。因为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的东面,所以是山之东,就称为山东。王维此时只有17岁,他正奔波在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之间。时逢重阳,他漂泊在外,想起了亲人,想起了在华山之东的兄弟,就写下了这首诗。
诗句很通俗,头一句是说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外乡漂泊,就像一个陌生的客人一样。一个“独”字,表明是孑然一身,举目无亲。两个“异”字,突出一切都很陌生。“异乡”是陌生的环境,“异客”是陌生的人际关系。两个“异”字,更是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独飘零的感受。古代交通极不方便,外地与本乡语言、风俗习惯等都有不小的差别,所以一个人在外乡漂泊,是很孤独的。
第二句是写每逢节日就更是思念起家乡,思念起亲人。一个“倍”字突出思念的强烈。平日自然也思念,但每到节日,这种思亲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而且会更为强烈。
这两句诗写得很直接,它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有普遍性。
写到这里,似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意思已经表达清楚了,好像没法再写下去了。
想不到的是,诗人却思潮起伏,笔锋一转,写远在华山之东的家乡,写兄弟们、亲人们欢度节日的场景。那时候,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等,说这些可以消灾避邪,后来就成了民俗。
诗人在想象在节日里,兄弟们会登高,身上会插着茱萸。想着,想着,他们也会怀念自己。最后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真是神来之笔,遥想兄弟们在遍插茱萸之时却发现少了诗人的时候是多么地遗憾。这后两句是写诗人的想象,亲人们也会思念在外的自己。
茱萸——一种绿色植物,古人用来辟邪。短短的4句,仅仅28个字,没有任何修饰和雕琢,而是直抒胸臆,那情感是很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所以很是感人。诗中很注意了写感受,写细节。那“异乡”的环境,“异客”的感受,更衬托出自己孑然一身的孤独,加重了思乡、思亲的感情。而那登高,遍插茱萸的细节,又使得那思念之情更形象,更具体了。
这是一首写思亲之情的抒情诗,写得通俗自然,非常质朴。然而却写出了背井离乡的游子在节日里的普遍感受,很有代表性,很容易引起共鸣。只要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每逢佳节,谁不会思念亲人,谁不会想起这句诗呢?这句诗代表了他们的共同感受,代表了他们共同的感情,因而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不断。那“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就几乎像成语一样地家喻户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