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人卢照邻、盛唐诗人孟浩然和王维,都写过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读后才发现,那时的唐人,过重阳节的习俗比现在讲究多了,您若不信,请看本文。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在古代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会登高揽胜,极目远眺。那么,古人如何过重阳节呢?本文以三首诗中的诗句为例,就说说唐朝人们如何过这个节日的一些习俗。
卢照邻诗中的重阳节
唐代诗人卢照邻写过一首诗叫《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写的是自己于重阳之日登上玄武山,远眺山川的所思所想。“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这里的“金花酒”指的便是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记载了菊花入药的价值:“菊花味苦平,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孟浩然诗中的重阳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描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以及与主人开怀畅饮的场景。临别时,还不忘与主人相约,待到重阳之日,还要来观赏菊花。这说明,古人在重阳节有赏菊的习俗。
古人在重阳节有赏菊的习俗
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所以,重阳节又被人称作菊花节。
王维诗中的重阳节
说起描写重阳节的诗词来,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要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给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登高和佩茱萸的习俗。
重阳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人又把重阳节又叫作“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
重阳节登高
小时候背王维的诗,背到“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老师问我:“茱萸是什么?”我说:“茱萸是一种花。”老师又问:“‘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把茱萸插在了哪里?”我不假思索地说:“插在泥土里。”老师摇头,并耐心地告诉我古人是如何插茱萸的。
原来,茱萸不是花,而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其果实为红色的小球,也称茱萸,俗名枣皮,可供药用。据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就有每年重阳节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的习惯。唐代时,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习俗已经很普遍了。
茱萸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茱萸被认为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并把重阳节称为茱萸节、茱萸会。
描写重阳节的历代诗作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它们准确勾勒了重阳节的人心与真情。斯人已逝,如今我们只能从诗作中寻找古人的生活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