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公元年的重阳节,在国庆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如期而来。
农历九月初九,为什么叫做重阳节?这事儿得先从中华第一奇书《易经》开始说起。在《易经》之中,九为阳数,两九相逢,所以名为“重阳”;九又称为老阳,是阳极之数,九九归一,万象更新,所以重阳节是一个吉祥的节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西运城风景公元年,有一个身材颀长,肤白貌美,温润如玉的翩翩美少年(不是*)背起行囊,辞别故乡河东蒲州(山西运城),沿着*尘古道,走向他的诗和远方——大唐帝国西京长安。这个少年名叫王维,很多年以后,人们送他一个响亮的绰号——诗佛。这首七绝就是诗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山东,并非指今天的山东省。在古汉语中,山东之地通常指的是指崤山以东或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王维的家乡蒲县在华山以东,重阳节思念亲人了,所以说“忆山东兄弟。”
长安城“独在异乡为异客”,独自一个人客居在他乡。请注意“独”和两个“异”字。“独”是独自,说明王维是只身一人来到长安城的;“异乡”也很好理解,就是他乡;为什么要再强调“异客”呢?有两点原因:第一,王维当时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外生活,感觉到长安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语言和家乡有很大区别;第二,王维性格比较内向,情感纤细,在陌生的环境里,很难融入,孤独感常常伴随着他。所以说,第一句写尽了羁旅之人的孤独感。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精选带解注释故事鉴赏析淘宝¥42¥70购买已下架“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佳节的时候就倍加思念亲人。古人为什么要设置节日呢?农耕社会太辛苦了,所以人们就设置了各种节日,给自己一个放松身心的机会。独乐不如众乐,所以节日一定要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王维在第一句就写了自己很孤独,越是孤独,就越是思念亲人。平日尚且如此,那到了佳节,那这思念自然就加倍了。这种感受,人人都有,在王维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位诗人能如此简洁凝练的总结出来,诗佛将自己的思念浓缩成7个字,多年之后历久弥新,依然被时时吟诵。
茱萸“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望远之时。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长期观察了天地日月运行规律,认为重阳节这天“清气上扬、浊气下沉”,所以要登上高处尽情呼吸这天地灵气,此外,登山还可以强身健体。当然,登高并不仅限于登山,登高楼,登高台都是可以的。
登上高处,秋阳灿烂,天高云淡,凉风徐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清新的空气,美丽的景色,让人身心舒畅,襟怀大开,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或用长笛吹奏一曲《梅花落》,或直接扯着嗓子狂吼一曲《忐忑》,岂不爽哉!
登高望远“遍插茱萸少一人”,他们的头上都插上了茱萸却只少我一个人。茱萸,又名“越椒”,香气浓郁,是一种常用中药,有逐寒祛风,大补肝肾的功效。古人就把茱萸果实研碎,装入香囊,挂在身上,也有直接把茱萸连枝带果佩戴在手臂上或插在头上。这样做一来可以逐风邪,二来可以适应时令变化,调理体魄。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确实是很不起的。
这首七绝的前两句已经把思念之情写尽了,金句也出了,下面其实不好写了。如果再接着写自己思念亲人,那就索然无味了。好比打牌斗地主,第一手出了个单张3,第二手就扔了王炸,下面咋办?
王维是斗地主,不,写诗的超级高手,他不直写自己如何思念兄弟,反过来写兄弟们头上插满茱萸登高望远之际,肯定会发现少了一个人,一定会深深地想起他这个远在长安的兄弟。这种手法叫做“背面敷粉”,清代张谦宜在《茧斋诗谈》是这样评论的:“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秋季天空王维的诗以清新淡远,空灵脱俗,诗中有画而著称,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却写得极为质朴,感情真挚,有着直击人心人性的力量,所以才能千百年来引起后人强烈的共鸣,拥有了持久、广泛的巨大影响力。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王维自述这首诗写于17岁,古人都说虚岁,其实那年他是16周岁。当年,我们16岁的时候正在写情书,某些少年成名的作家正在剽窃别人的作品,如今16岁的孩子正在“王者荣耀”或“吃鸡”。
诗意图在重阳节这个吉祥欢乐的节日里,“山枫说文化与历史”特推出《重阳专辑——古诗词鉴赏系列》,敬请期待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