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便有在重阳节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等习俗。因重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它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历代诗人们便有不少关于重阳的诗词佳作。譬如,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等。
而本文要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却是堪称重阳节最经典的古诗。想必大家对这首诗也十分熟悉,它便是出自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名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首诗有一个原注:“时年十七”。也就是说这首诗是王维17岁时所写。
所以当我们再次读这首诗时,就能够明白对于一个17岁的少年游子来说,在重阳节产生的思乡怀亲之情,是何等的深厚。举目无亲的“异乡”,又是何等的孤独。“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在17岁时就有的这种感受,又何尝不是中华儿女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一份真情。我想这也是它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的原因吧。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句“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便直抒胸臆,道出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之感。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王维这种孤独之感的强烈。王维这首诗写于他在长安谋取功名时,而他的故乡在蒲州(今山西运城)。对于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唐代而言,有家难回,有话难说的这种孤独之感,无疑更为强烈。
当这种情绪到达了顶点后,便一发而不可抑止,也就是次句中所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这种情感体验,每个人都有,但是在王维之前,甚至在之后,都没有诗人能够用如此朴素无华、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出来。所以这句诗便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能表现游子思乡之情的格言式的警句,经久不衰。
最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王维在长安遥想故乡的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遍插茱萸的时候会发现少了我一人。按正常诗歌情感的表达思路来看,“每逢佳节倍思亲”已然达到了高潮。后面再去抒发情感想要不落俗套,就非常考验诗人的功力了。
显然对于17岁的王维来说,这点不难。他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中,别具一格的采用了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即去设想兄弟们过重阳节少了自己便不完美,仿佛王维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都不值一提。而这种表现手法,无疑曲折有致,更显思乡之情的深厚。
综观王维的这首诗,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它含蓄深沉,道出了一个17岁的少年游子在异乡的思乡怀亲之情。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多少不能及时团聚的人流下真挚的眼泪。总的来说,王维17岁写下的这一首诗,虽然只有短短28字,却成为重阳节最经典的古诗,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