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始祖文化,年的城邦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历史人文遗迹,见证了古峄大地的繁荣与沧桑。女娲遗址,青檀古寺,石屋山泉……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河畔山边,城郭郊野。峄地人由此而引发的自豪感是外乡人永远体会不到的!
女娲遗址
古峄大地有一个关于“女娲”的神话故事,流传了数千年。有关她的传说是否有现实依据和历史真实成分在里面呢?这位被奉为神灵的华夏始祖,怎么会出现在我们峄县?“女娲”确有其人吗?她究竟有什么功德传世呢?
在峄县城西南方向,有一个叫“金陵寺”的地方,沿国道驱车10多分钟便可到达。路边的小山上殿宇金碧辉煌,大有皇陵气象,这就是闻名鲁南的“女娲宫”。当地百姓也同全国各地民众一样,把自己门前的山称作“女娲补天”的地方,供奉着人们心中的上古女神——“女娲”。
全国各地的“女娲遗址”非常多。峄县金陵寺的“女娲遗址”,历史久远,早期是女娲的“陵墓”,后来修建了“女娲祠”“女娲庙”。古籍《淮南子》记载:女娲生承匡山,在任城东南,此地接壤峄境,复有皇母山,皆其遗迹。任城就是现在的“济宁”,承匡山就是“天柱山”。《峄县志》上记载:金陵山庙在县南二十里,金陵山麓祀伏羲、女娲,宋庆历四年建今废……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就有“女娲庙”。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在此供奉“女娲”呢?东汉学者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中,把女娲、伏羲、神农同列为“三皇”。“女娲”是传说中的人类的始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女性。她是处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的一个英雄人物,民间传说她曾“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规制婚姻”“独制笙簧”……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和文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今天我们见到的金陵寺“女娲宫”,是阴平镇着力打造“女娲故里”重建的。为大力弘扬“女娲文化”,还配套建设了“人祖殿”“钟鼓楼”“抟土亭”等仿古建筑。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在此举办的“始祖女娲文化节”已成为当地百姓隆重的节日庆典。
“女娲造人”与《圣经》中记载的“亚当夏娃造人”是那么惊人的相似,东西方文化是那么的不谋而合,恰恰印证了人类的文化、文明都来源于现实来源于神话传说。虽然“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的故事是民间神话传说,但“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形象永远留在百姓心中。“女娲”无私伟大的奉献精神,人定胜天的毅力,坚忍不拔、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在中华五千年悠悠岁月中流传不息,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文化崇高博大的象征。
“峄县女娲神话传说”已被山东省人民*府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檀古树
我们美丽的家乡——峄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地理位置处于鲁苏交界处,给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因而留下了许多“古树名木”。这些古树历经岁月沧桑,直接或间接地记录了地理、气象、天文等大自然演变的历史信息,刻录了丰富而鲜活的人文故事。
在美丽的冠世榴园风景区内,就生长着千姿百态、盘根错节的青檀古树群。这些“青檀古树”棵棵扎根石罅,干如虬龙,冠如华盖,林林总总,形态各异,令人惊叹,引人遐思,催人奋进。
据林业专家介绍,青檀是我国一级保护树种,又名“翼朴”,榆科青檀属,落叶乔木,高可达20余米,
幼树表皮光滑,老树表皮干裂,叶卵形,性同株,果有两翼。青檀木质坚硬,在古代还用它制造车轴、抚尺等。
在年和年,峄城林业部门进行了两次古树名木调查。在风光旖旎的青檀山峡谷中,共生长青檀余株,仅三百年以上树龄的就有余棵,其中“千年古檀”8,幼檀不计其数……峄城青檀寺景区内的青檀树群是我国江北地区规模最大最古老的“青檀古树群”。
一株株青檀铁干虬枝,青檀古树枝繁叶茂。“惟愿生得潘安貌,胜过子建八斗才。”这是赞美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安)的诗句。就是这位“盖世美男”,面对青檀也自叹不如其美,曾拜青檀“甘为其奴”。“檀奴”“檀郎”的称谓即由此而来。英姿俊美的“青檀古树”引得万千游人如醉如痴。
静赏古檀,有的像“孔雀开屏”,有的像“怀中抱子”,有的如“鹿饮清溪”……它们或生长在山坡,或生长在峭壁,或扎根于山岩。石与根难解难分,几乎融为一体,有的根甚至撑破了山岩,包裹了山岩,形成了“檀石一家”的奇特景观。这不由地让人想起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难怪李子超诗赞青檀“千年古檀峭壁生,树奇石怪两峥嵘。盘根错节虬龙舞,不畏湍急不畏风”。
峄城过去是州县治所,唐代青檀峡谷建有一座古寺名曰“云峰寺”,后因青檀树遮天蔽日,改名为“青檀寺”。由于这座寺庙建在青檀峡谷里,又有青檀绕殿,大有深山藏古寺的诗韵。又由于这里景色如画,山清水秀,史上不少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览胜的足迹和诗章。据传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在此养眼;明代兵部右侍郎贾三近曾在这里成立“青檀诗社”……
青檀树生命力顽强,郁郁青青,沧桑峥嵘,为人们勾画了一幅幅壮美的画图。当你走进青檀峡谷,仰望一株株古檀苍翠擎天,破石而出,怎能不为之惊叹,这不正是历代峄城人民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甘于奉献、和谐共存、与时俱进的“青檀精神”吗?
青檀古寺
在峄县城西首,有一座独具魅力浩大的石榴园林。这里群山连绵,霸王山、汉王山、青檀山、石屋山、马头山,或连属,或相峙,或交错,构筑了一幅幅美妙的山水丹青画卷。在霸王山和汉王山之间形成了一条峡谷,自南向北,尽头便是“青檀山”。青檀山岩下有一座千年古刹,半隐在葱茏幽谷之中,青檀树环绕殿宇,清溪涓涓流淌,钟声不绝,香火袅袅,为这座佛寺平添了几许清幽和文化张力,这就是著名的“青檀古寺”。
据《峄县志·山川》卷记载:(县)又西七里,曰青檀山,亦名云峰山,旧有云峰寺,唐时立,今圮。据传“云峰寺”原址在山岩上。《峄县志》记述了“青檀寺”的地理位置,标注了“云峰寺”更名为“青檀寺”的史实。
“青檀寺”由山门、大殿、配殿、长亭等众多建筑物组成。“大雄宝殿”内供奉着三世佛,铜面金身,法颜慈祥。“天王殿”供奉有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阶下有一口水井名曰“跑堂井”。此井水甘冽不涸,尤其大雨过后,喷涌而出,让人称奇。为什么叫它“跑堂井”呢?实际上是当时这个寺院的和尚,把厨房建在井边,把餐厅建在泉的下游。做好的饭菜茶水用托盘放在上游自然漂过去,形成“曲水流觞”之势,代替了跑堂之苦所以称为“跑堂泉井”。
青檀禅寺还有一株“雌雄同株”的千年银杏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夏日苍翠欲滴,秋日*叶拍天,映衬着庙宇更显古意盎然。这棵银杏树是唐朝开元年间建寺的时候种下的,远观是一株,仔细看是两株树,一雄树一雌树逐渐形成一体,到上面结成连理枝,甚为奇特。
寺后还有一个蝴蝶谷,每逢春夏之交的季节,成千上万的蝴蝶在这里上下纷飞,觅食嬉戏,温存结伴,它们像“飞舞的花朵”,在山谷内自发云集,让古寺不再寂寞,让山谷充满了生机与奇趣。
青檀古寺大殿北岩上有宋代“金界楼”,门楣上书“金界”二字,取佛教“金刚界”的简称。据传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曾在此养眼。岳飞养眼期间与青檀寺主持法聪谈经论佛结下深厚友谊,“金界楼”因此被人们称为“养眼楼”。晋代文学家美男子潘岳(潘安)在这里被青檀树的英姿所折服,甘称自己为“檀奴”。明代“兵部右侍郎”贾三近与父亲贾梦龙迷恋这里的别样风光,与当地知名的文朋好友成立了“青檀诗社”,开创了峄地文化的盛世先河。
另外,古峄县历代知县、宿儒都曾来青檀寺揽胜,诗咏青檀风物。峄县的知县何允济,重阳节这天,邀请朋友游览青檀寺后就写了一首《重九游青檀寺》,“风清策马问青檀,揽胜抠衣登几盘,为爱名山酬宿慕,兼逢令节缔交欢……”
“青檀寺”自唐朝始建,历经宋、元、明、清,由于社会动荡,时有兴衰,虽各朝都有重修,但最终也未能逃脱战乱和人为的破坏。从明、清两朝编修的峄县志上就能看到“今圮”的字样,说明当时“青檀寺”已损毁倾圮。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民族宗教和人文历史遗存保护与建设,加大了对旅游朝阳产业的投入。年斥资重建了“青檀寺”,先后建设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岳飞养眼楼、卧佛殿、报国塔、念佛堂以及亭台楼榭,整修了进山道路和“青檀湖”。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了“青檀寺”寺名,著名史学家胡绳题写了“古木幽峡”,浙江省原副省长刘亦夫题写了“青檀秋色”,迟浩田上将题写了“青檀精神万岁”。峄县老乡贺敬之部长还专门为家乡的石榴园风光写下了“四园诗”,为鲁南名刹注入了更多的文化信息,使“青檀古寺”更加绚丽多姿。
如今的“青檀寺”庙宇宏伟,高塔入云,僧屋如巢,古木幽峡……再现了贾三近“秋风古木前朝寺,僧屋如巢自在栖”的诗意。这里山水相依,晨钟暮鼓,底蕴深厚,传说动人,游人如织。这里尽显峄地之荣光,造化之神秀;这里尽显古峄新韵人文之美、生态之美、浪漫之美、和谐之美!
岳飞养眼楼
年月7日上午,峄城区“青檀寺风景区”内多人统一身披*色绶带,有序集结赶往一座古楼前。这些人既不是旅游观光团,也不是参加法会的善男信女,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呢?
经采访得知,原来这些人都是“岳飞”的后人,是从全国十八个省、市、自治区,不远千里前来参加岳飞诞辰周年隆重的祭奠活动,来拜祭根植于他们心中的英雄“祖先”。
在中国,“岳飞”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出身农民,誓死抗金,最后被含冤处死在临安风波亭上……人们熟知在浙江杭州以及河南汤阴都有“岳庙”,为什么在峄城也有一座供奉岳飞塑像的“养眼楼”呢?一代抗金名将岳飞与这块土地究竟又有着怎样的一段渊源?
地方历史专家介绍,当年岳飞北上抗金受当朝议和派阻挠,直捣*龙的宏愿难以实现,内心充满孤愤惆怅心急如焚患了眼疾。他当时小驻峄地台儿庄,与青檀寺住持关系要好,并在青檀寺“金界楼”养眼,故而当地百姓称此楼为“岳飞养眼楼”。
说到“岳飞养眼楼”,峄城当地人再熟悉不过了。过去是一座两层石碉楼,上有垛口,门楣上书“金界”二字。
年至年当地*府两次对其进行了整体维修和再建,重塑了岳飞像。那么岳飞真的患过眼疾,在此驻兵“养眼”吗?
在南宋,当时有“四大画家”,其中有一个叫“刘松年”的最为有名。他曾经画过《中兴四将图》,这“四将”里面其中就有“岳飞”。这幅画的特点是岳飞一没有胡须,二就是有一个眼睛特别小。现在人看呢有人说他画得不像,其实据考证大画家刘松年写实功力非常强,他不是画得不像。如果画得不像的话就不可能流传后世,也不可能被当时认可,他画的这个像说明岳飞确实患过“眼疾”。这和“岳飞养眼楼”这个故事传说是极度吻合的。
在古老的峄城大地,岳飞留下的遗迹还不止“养眼楼”一处。“养眼楼”山后有一个古村,名曰“马场”,是岳飞的骑兵养马的地方。“养眼楼”东不远有个村名叫“岳台子”,据传就是岳飞的“点将台”。这周边的地名证明岳飞确实在峄地驻过*。
《峄县志》记载:青檀山,县西七里,多产青檀,故名,一名云峰,宋南渡时,岳忠武尝驻兵其下,后人题壁识其事……那么真有这块“岳武穆题石”吗?
青檀寺大雄宝殿前有一块立于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的石碑,是贾三近与他“青檀诗社”中的十二位文友,一起在重阳节,两度游览青檀山、青檀寺写的一篇游记。这块石碑的最后一句话:“刻石于殿前左前方,与岳武穆石相望。”这就说明在明朝嘉靖年间,这块“岳武穆题石”还存在。在青檀寺大殿前面还有另一块清朝的石碑,上面刻了“两首诗”,诗中都提到了岳飞。“还闻岳少保遗迹在梅台”,说明“岳武穆题石”就在梅台深处;“岳国当年此驻*”,更加直白地印证了岳飞当年确实曾经在这个地方驻过*。
相传,岳飞在峄地养眼期间仍心系国家和民众,创作了与脍炙人口的名篇《满江红》风格迥异的另一首爱国情怀的名篇《小重山》。这首词是他人生历史上的后期之作,正是岳飞抗金受阻那种爱国情怀难以实现的心情体现。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八百年沧桑变迁,几番争鼎沸中华!古老的峄城处处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处处闪耀着英雄的光芒。不论“岳武穆”当年在这里停留的历史传说是否可证,但岳飞誓死抗金的民族气节却永垂青史,尽忠报国的精神却永远根植于人们心中。
石屋山泉
在美丽的“冠世榴园”腹地,有一个叫“贾泉”的村子。它依山傍水,整洁而幽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错落有致的民居在石屋山的掩映下,平添了几许诗情画意。村旁有一处奇特的泉流,当地人都称它为“贾泉”。
贾泉又叫“石屋山泉”,相传是明朝万历年间贾三近在此著书立说的地方。贾泉村在历史上曾经叫过“陈楼”“尚楼”,因为贾三近的名声很大,被当朝的达官贵人称为“泰山乔岳”,被家乡的人民“目为豪俊”。为了纪念贾三近,就把尚楼、陈楼改为了“贾泉村”,且沿用至今。提起“贾三近”,在峄城可谓家喻户晓,因为他是家乡的历史名人。据《峄县志》记载,贾三近,字德修,号石葵,别号石屋主人,明隆庆、万历两朝重臣,官至“兵部右侍郎”。他一生写下了许多诗文,如《滑耀编》《先庚生传》《宁鸠子》等,还编修了《峄县志》。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旷世奇书《金瓶梅》可能出自贾三近之手。
贾泉村旁的泉水常年不息,清澈见底,最为奇特的是这里的地貌与周围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泉水源自村后的石屋山,涓涓流淌到村旁,忽然巨石林立,泉水三叠而下,冲入深涧,水花四溅,泉鸣如珮。东边巨大的石块天然形成了石屋,传说当年贾三近曾在这里读书、著述。山上泉水与山下贾泉汇流,在村边形成了一座小水塘,倒映着村庄,为贾泉村增加了几分灵气。
“石屋山泉”风景优美,水质甘冽,过去村民常在这里取水洗衣做饭,虽然现在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但有村民依然习惯到这里享用天然泉水。高大的石屋上书“石屋山泉”四个盈尺大字,还配有“雨余雪浪喷千尺,旱后春流济万家”的联句,下方石刻鲤鱼一条,寓“鲤跃龙门”,落款于万历二十年三月。这幅石刻是贾三近生命中最后一幅手书,四个月之后,他因背疽突发与世长辞。“石屋山泉”永远印记着贾三近题咏诗文、言官论救的乔岳之风。
在“石屋山泉”东侧,历史上曾有一处古朴典雅的书院。书院是贾三近与其父亲贾梦龙共同修建的,曾建有永怡堂、爱日楼、万绿亭等建筑。书院白墙灰瓦,亭台曲径,绿竹红花相映,风景优美。现在重建后的书院被命名为“三近书院”。
当年,明朝官场黑暗。贾三近虽然一身正气,论救言官、弹劾权贵,但早已厌倦了官场仕途,曾经三次告假回乡,在这里结舍,与旧耆雅集,饮酒赋诗。贾三近在他的诗里曾写道:“尽日烟霞看不足,买田结舍此山西”,就是这个地方。
贾泉村内的贾氏故宅——“督堂府”,随着历史变迁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亭台楼榭花草树木也烟消云散。如今贾泉村民居错落,“石屋山泉”之水借地势落差被引入这个山村,形成自流之水,恩泽百姓,滋养田地,最终注入承水主脉……
石屋、山泉、书院、督堂府,那么多的人文古迹在小小的贾泉村出现,恰巧印证了贾三近告假隐居山村,修木灌花,信步庭阶,怀抱皎然,静无渣滓,散发行吟的情景。
采访结束正值夕阳西下,再次聆听山泉欢歌,不禁想起峄城区人大原主任贾新章先生曾诗赞贾泉:
贾泉泉水沸不休,驱炎逐凉伴春秋。
直待众生尘垢尽,雨余雪后甘露流。
注:石屋山泉,因其源于“石屋山”而得名,并非石屋山泉泉下“石屋”得名。例如:万历十五年丁亥(年),贾梦龙与其弟梦鲤及好友潘愚重修峄北宝刹“龙窝寺”,作《重修龙窝寺记》时落款为“诰封中大夫光禄寺卿石屋山人邑人贾梦龙篆额”。贾三近的父亲自称“石屋山人”,贾三近时称“石屋山主人”,皆源于村后石屋山。
权妃墓
峄城城西10多公里,有一个村名曰“娘娘村”。倘若不是本地人,就会觉得这个村名很奇怪,难道这个村莫非和“娘娘”有关系吗?
“娘娘村”位于榴园镇西北部山区,村子背靠白茅山,东为狮子山,西为象山,三面环山。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流入村南一方碧波荡漾的水库,真可谓山清水秀之佳境。笔者在村前看到一座高约8米、底周约60米的“大墓”被绿树掩映。查阅《峄县志·山川考》:白茅山前有“权妃墓”。原来,这里真的葬着一位“娘娘”!
说她是古迹名胜,却没有花草拥簇;说她是孤坟,却常有人上香拜祭。这里葬的既不是峄城人的祖先,纪念她的也不是她的子嗣。“权妃”是一位什么样的妃子?又有着一段怎样的历史传奇故事呢?
权妃是朝鲜工曹典书权执中之女,是《明史·后妃传》中唯一有记载的朝鲜女子。“恭献贤妃权氏,朝鲜人,永乐时,朝鲜贡妃充掖庭,妃与焉,资质拔萃,善吹箫,帝爱怜之。”
据史料记载,明初蒙古地区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其中“鞑靼”最为强大。朱棣继位后曾派“给事中”郭骥出使鞑靼,被鞑靼“可汗”本雅夫里所杀;继派“洪国公”邱福为“征虏大将*”讨伐,结果十万大*全*覆没……当时,朱棣已昭建北京“紫禁城”及自己的陵墓“长娘娘坟陵”,为彻底解除蒙古地区的威胁,永乐八年五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御驾亲征。本雅夫里闻之不敢拒战,溃不成*,仅以七骑逃脱……史称“第二次胪朐河战役”。大明北疆自此终于解除了心腹大患,于是朱棣班师凯旋。
权妃深受宠爱,所以伴驾出征。大漠之地,炎热少雨,权妃柔弱的体质受到了极限的考验……凯旋途中,又一路鞍马劳顿,结果权妃因中暑死于峄地临城。花样年华的权妃就这样香消玉殒了!朱棣痛失爱妃,遂命人寻找“凤穴”……经过多方探寻,最后堪舆者选中了这块“狮象守门,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据当地百姓讲,埋葬“娘娘”的坟土都是随征将士为感恩权妃贤德,用战袍从几十里外的微山湖畔兜来的。传说,痛失爱妃的明成祖朱棣不忍离去,众将官皆劝他要以国事为重,不要过度悲伤……于是,朱棣留下*、王两位将*率领兵士看灵守墓,才挥泪回京。
这座小山一样的坟墓,历经了六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绿翠环绕。仰望群山,俯听流水,我们仿佛听到了权妃那悠扬、哀怨、如泣如诉的箫声……权妃虽然没能*归家乡,但这儿已然成了她的终老故土。墓前成茵的绿草、汩汩作响的溪流伴她长眠。春日的鸟语花香、夏日的蝉鸣,仿佛都在和着她那动人的箫声……
为了纪念贤德、受人爱戴的权妃,这个埋葬权妃的村子自然便叫“娘娘村”了。当年留下的“守墓人”在这里世代居住,民风淳朴,安居乐业。“娘娘坟”已被山东省人民*府和枣庄市人民*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娘娘村”也靠“娘娘”的荫护开发为旅游景区。同时,该村已被当地*委*府打造成为“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