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摩诘居士,号称“诗佛”王维所写。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王维独自漂泊在外,每逢在美好的节日的时,就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想必远方的兄弟已经佩戴着茱萸登高望远,独独少了我一人,他们也会因此而悲伤难过吧。
诗中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也称为敬老节。在“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由于在古代,“九”被称为最吉利的数字,也是最大的数字。因此,在古时候的这一天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相传在九月九日这一天,登高可以驱邪避灾。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相传重阳节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重阳节就已经在宫中举行,人们也很重视重阳节,主要以拜神祭祀为主。汉高祖刘邦时期,由于宠妃戚夫人被吕后谋害,戚夫人身边的服侍宫女被流放出宫,最后嫁给平民,这个宫女为了寻求长寿,她把宫中过重阳的习俗继续保持。每到这时,宫女就插茱萸、喝菊花酒,祭拜神灵,以求长寿。正如: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街坊邻居也想求长生,也纷纷效仿宫女的行为过重阳节。于是,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传开来,每家每户也过起来重阳节。
另一种重阳节来源的说法,相传古代时期,人们对火都有莫名的害怕,如《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并且认为冬季到来了,火神就要休眠了。因此,在九月”内火“时节,人们为了尊重火神,就会采用祭祀仪式,送走火神。,而这一天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
重阳节的习俗在各个时代也各有特色。汉代时期以佩戴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为主,以此求得长寿。三国时期,逐渐演化成开展宴会,和我们现在的聚会差不多。晋代就沿用汉代时期的饮菊花酒和赏菊花为主。而在唐代,农历九月九日被正式命名为重阳节。到了宋朝,重阳节的仪式被发扬光大,皇宫当中从农历九月初一就开始吃花糕,登高赏景,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带领大臣们欣赏万好河山,饮菊花酒,开展宴会,迎接着秋季的到来。现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有些地方把农历九月九日看作是老人节,倡导社会尊老、爱老、敬老和助老。于是,*府正式下文,在九月九日这一天为”老人节“,也叫做”敬老节“。年8月,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法律明确,农历九月九为老年节。于是,现在就有了,农历九月九日敬老为主。
我们的诗人”诗佛“王维在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王维才十七岁,还未及冠,还是弱冠之年。他一人独自漂泊在异乡,身边也没有朋友。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当时的王维却在洛阳和长安之间。据当时的经济盛况来说,少年王维独自一人上京备考求学。少年王维从蒲州而来,一路上历经艰辛,在车马颠沛流离中踏入洛阳这繁华之地。物价高涨,独自一人,重阳节这天,大家都购买茱萸、饮菊花酒和亲人团聚。看到此情此景,少年王维不禁回想起去年与兄弟们登高望远的情景,他与弟兄们把酒言欢,佩戴茱萸,欣赏着家乡的美景。如今的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人,加倍思念亲人,看人来人往,独自一人空对影。
再加上南北风俗差异大,少年王维的离家,他与这繁华的洛阳格格不入,食不下咽,在这美好时节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