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词
年代:作者:体裁:类别: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节来历啊
腊月二十三。
小年的风俗来历:1.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
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
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
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
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
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
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
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
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
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
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
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
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
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
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
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
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
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
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
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习俗传说
[编辑本段]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
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
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
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
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
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
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
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
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
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
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
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清明节前一天(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
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编辑本段]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
祭灶节的习俗有哪些?祭灶节应该吃什么?
1、吃饺子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旧时,不论贫富,只要是顶门成家过日子,就要在锅台上边的墙上,供奉灶王爷的尊像,在像的两边贴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
”每家都把灶王爷奉为神明,由它来主宰一家兴衰祸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间,察看一家人的活动,自然成为“一家之主”。
2、吃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
3、关东糖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
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
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
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
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
”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
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
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4、吃糖瓜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节的主要程序
1、备好,一壶好茶。
这就是第一个讲究。
2、备好一瓶好酒。
给灶神品尝。
3、其它贡品,桔子、苹果、香蕉等,最主要的是”糖瓜“,也就是麦芽糖。
一定要多买几个麦芽糖,除了在盘子里摆放以外,还要在灶上摆放一些散碎的。
4、备好三副碗筷,三个酒杯,三个茶杯。
5、切一盘烧肉。
6、备好时令果品。
7、高级点心一盘。
8、点燃三支香,开始送灶神。
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灶神,你的心愿了。
9、中间的过程,要更换热茶,酒也要更换一次。
10、等到香燃尽。
就成功的送走了灶神。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1、春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元夕(正月十五)《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清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端午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五月五日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5、七夕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6、中秋《水调歌头》(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7、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醉花阴·重阳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
帘卷西风,人比*花瘦。
扩展资料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
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
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
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
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
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
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
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
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
“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
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
有关于春节的首古诗
1、元日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日(玉楼春)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3、拜年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4、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5、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唐)孟浩然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6、春节看花市〔林伯渠〕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7、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8、新年有感〔钱来苏〕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9、甲午元旦〔孔尚任〕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10、元旦试笔(选一)〔陈献章〕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11、癸巳除夕偶成〔*景仁〕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12、凤城新年词〔查慎行〕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13、已酉新正〔(明)叶颙〕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14、新年作〔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15、迎春〔叶燮〕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16、迎春歌〔袁宏道〕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
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
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
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
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
金蟒纩身神*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
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
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扩展资料:相关诗词《田家元日》(唐)孟浩然《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夜》(唐)来鹄《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元日》(宋)王安石《玉楼春·己卯岁元日》(宋)毛滂《除夜》(南宋)文天祥《拜年》(明)文征明《已酉新正》(明)叶颙《癸已除夕偶成》(清)*景仁《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甲午元旦》(清)孔尚任《人日思归》(隋)薛道衡《人日寄杜二拾遗》(唐)高适《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守岁》(宋)苏轼《屠苏酒》(明)瞿佑《迎新春》(宋)柳永《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董必武《春节看花市》林伯渠传统民谣中国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北京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豫东民谣:“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参考资料: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_百度百科
腊月二十五到正月十五的打油诗有吗
春节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朔、首祚等(“正”即正月之“正”)俗称“过大年”民谣腊七腊八粥儿甜除尘去旧迎新年二十三到小年糖瓜祭在灶王前二十四祖院祀拜早年用香钱二十五贴大福福到门前敬圣贤二十六贴春联春联祝贺幸福年二十七备新衣新衣正装禄寿齐二十八贴窗花寓义吉祥大家发二十九桌上有糕点素果心意久旧年三十侯新年守岁得饺子盛满盘新年首日大初一“一元初始”建佳期~有关诗句田家元旦-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元日(玉楼春)-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试笔(选一)-陈献章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丁卯元日-钱谦益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钓帘欲迎新巢燕涤砚还疏旧著书旋了比邻鸡黍局并无尘事到吾庐冬至节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二日。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元宵节正月十五上巳节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4月5日前后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节七月初七中元节七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寒衣节十月初一下元节十月十五腊八节腊月初八祭灶节腊月廿三或廿四除夕腊月廿九或三十详细的发不完。
其实自己百度中国传统节日就能出现了。
腊月二十三的诗句
关于腊月二十三的诗句有:《庚子送灶即事》鲁迅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羊。
《小年》文天祥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祭灶词》(节选)范成大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拓展资料: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传统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
中雷即土神。
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
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我国的传统节日
1春节大年初一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生查子。
元夕》3"龙抬头"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白居易《二月二日》4清明节4月5号(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5月5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文秀《端午》6乞巧节农历7月7林杰*唐乞巧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7中秋节农历8月15《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8重阳节农历9月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9*节农历10月1道场普渡妥幽*,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王凯泰《中元节有感》10冬至节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11腊八节腊月初八《腊日》——唐·杜甫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12除夕农历最后一天除夜(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13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