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九日登高》诗词赏析
枯木
《九日登高》
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所作边塞诗驰名,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诗歌意境开阔,诗风爽朗俊逸,感情含蓄细腻,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绮丽,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代表作有《从*行七首》、《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九日登高》是王昌龄的一首描写唐代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诗词。关于重阳节,起源久远,源自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汉代《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一直到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亲人团聚,敬老祭祖,登高辞青,佩戴茱萸,饮酒赏菊,辟邪祛病,这种习俗一直传承至今。《九日登高》就记载了盛唐时期人们在重阳日登高出游的盛况。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皇州”:指当时的皇家京城长安。“霁景”:雨后晴明的景色。盛唐时期长安城北边为龙首原高地,地势全城最高,因此人们会去北楼远眺,远处秦岭山脉若隐若现,八水绕城,犹如玉带,景色非常宜人。此句大意为:重阳时节,雨后初晴,人们纷纷涌向城墙北楼远眺,远望青山如黛,河如玉带,围绕皇城,令人陶醉。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诗人由远及近,秋雨过后,景色清明,菊花四处开放,金*一片,滋润娇嫩,分外妖娆,皇宫御苑里面,霜染红叶,幻若云霞,金梨缀树,硕果累累,一片雍容华贵的气象。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茱萸”,又名山茱萸,是著名观赏和药用植物,秋天红果喜人,枝叶可以祛病避邪,自古以来就有重阳日插茱萸的习俗,古代很多诗词都有描述,最著名的当属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宜寿”指的饮菊花酒,可以长寿延年,这个习俗也很古老,知名诗词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是指的饮菊花酒。此句大意是:到处游人如织,男人们插着茱萸,饮者菊花酒,相互祝福健康长寿,盛装的妇女云鬓高起,插着翡翠凤钗,吊坠微微颤抖,犹如凤凰起舞,愁态可掬,是不是思念远方的亲人呢。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休说陶渊明隐逸洒脱,归隐田园,赏菊饮酒,怡然自乐,可是和现在的时代(盛唐)相比,估计他也没有如此潇洒风流吧。
《九日登高》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盛唐时期重阳节人们盛装出游,登高远眺的繁荣景象,也记录了唐朝重阳节的风土人情以及习俗,作者从远及近,由外而内,雨后初晴,远处青山清明秀丽,绕城河水如玉带般宛转曲折,菊花盛开,金梨缀树,霜叶红遍,人们纷纷远眺,思亲祝福,一幅繁华绮丽的盛世景象,给人们逐渐展现开来,进一步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哪怕是陶渊明的田园风光,也比不上盛唐国泰民安的安逸闲适吧。
《九日登高》整体风格秀丽明快,飘逸洒脱,清新活泼,积极乐观,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10/15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