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的国史《李朝实录》中曾经记载一起明代宫闱的屠杀事件,被《李朝实录》称为“鱼吕之乱”。这起事件中,明成祖朱棣牵连屠杀了宫眷二千八百多人。
很显然,这是子虚乌有的污蔑。也正是有人抓住这一点,说明代宫女的生活是如何悲惨,被随意打杀,孤老终身等等。
实际上结合史料似乎没那么惨,今天笔者就讲讲明代宫廷宫女的一生。讲讲明代宫女在宫中物质生活、娱乐生活、情感生活等方面。
明代宫女剧照宫女的物质生活
实际上宫女的物质生活并不算太差,基础的衣、饰、食、住都是面面俱到。对比宫外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苦百姓,她们还算是幸运的。
服色
首先是服饰,同皇宫的后妃、公主、女官一样,都是由宫廷统一免费配给的,按月或者按季发放一次。当然,服饰也是按照地位尊贵,有等级之分的。
后妃、嫔御、夫人、才人以下,月有常给,尚衣司衣,尚食司食。寒暑服饰悉着于籍,司者按籍别上下大小轻重之分,或月一进之,或季一进之。——《稗说》
根据明初洪武四年礼部拟定的宫女服色:宫人衣用紫色,团领、窄秀,遍刺折枝小葵花。以金圈之珠珞缝金束带、红裙。弓样鞋上刺小金花,帽额饰以花。
虽说是宫廷最底层的宫女,但是从服饰的繁琐程度来看,宫女的宫装应该还是非常精美的。实际上,宫女的宫装布匹大部分都是来自江南等地织造局,如此精美也就不足为怪了。
宫女的宫装不是一尘不变的,也是紧跟社会潮流。最大的潮流自然当属皇宫之中了,这些贵人们就是当时服饰潮流的风向标,宫女的宫装也会跟着这些贵人们的喜好而改变。
如明思宗周皇后、田贵妃,都是江南人士,偏好江南服饰,被称之为“苏样”。周皇后夏季避暑,喜欢以白纱为衫,曾被丈夫明思宗戏称为“此真白衣大士也”。一时之间,宫女都以白纱裁制衫裙,由于宫内崇尚白纱,甚至一度导致民间白纱价格昂贵无比。
除了紧跟宫中贵人们的潮流外,随着季节变化、节日庆典等因素,宫女的服饰也会按照规制及时换装。
根据刘若愚《酌中志》记载,宫女们在三月初四起穿罗衣,四月初四起穿纱衣。清明之后开始收藏貂、鼠、狐狸等动物的皮衣。九月初四起又换罗衣,十月初四起穿纻丝,十一月北京早已入冬,又会有暖耳。
到了节庆日,服饰也会有相应的改变,穿节日应景的服饰。年前祭灶前后,穿葫芦景补子、莽衣。元宵节穿灯景补子、莽衣。七月初七穿鹊桥补子,莽衣。重阳节穿菊花补子,莽衣。
可见宫女服饰的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就算是我们后人的服饰恐怕也是拍马不及的。
明代女子蜡像妆饰
饰品也是宫女的必用之物,毕竟好看的女人都是打扮出来的。有名一代,有不少后妃都是宫女出身,要想吸引皇帝的注意,打扮是很重要的。
咱们先说发型,洗发、润发用的桑叶汁等植物汁液自制的。发型的固定用的是阿胶,有专门的部门监造。补品用来妆扮,可谓是奢靡之极的。
东阿阿井,旧有亭垣,明时煎胶,中使监造,宫人用以涂发,妆毕,发无散乱。——《乡园忆旧录》
另外宫女的胭脂水粉钱,宫内也是有补贴的,而且是每天都有。宋起凤《稗说》记载:“日给花粉钱,月给鞋料帨帕钱”。清圣祖康熙曾经感慨:“有明之季,(明宫)脂粉钱岁至四十万两”。虽说有夸大之嫌,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胭脂金银首饰这些物品的话,就靠个人购买积攒了。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赏赐了,比如皇帝临幸了某宫的后妃,那么侍候后妃的宫女也是会获得赏赐的。按照旧制,有金银豆、金银八宝、金银钗、串络索等首饰赏赐。
当然,靠赏赐获得饰品是不现实的,一生之中恐怕也就碰都那么一两次。
珍稀的饰品首饰虽然没有免费发放,但是宫内也会发放一些玉石类的饰品给宫女们。
嘉靖年间曾有女官记录了内库这一年玉石的数量,记载有:乌玉、*玉、绿玉、白玉、红玉若干斤,玉璞七万几千斤。如此庞大的数量,宫内的贵人们得用到猴年马月,可以肯定大部分都是为宫女准备的。清初文学家王士祯也有此论断:“宫女传用珍玉若许,则明季之繁费,又可想见矣!”
金银首饰饮食
在来看看宫中的膳食如何。除了光禄寺按照规定配给的膳食外,宫中的宫眷们还是能吃到一些稀罕的食物。
同服饰一样,不同季节对应不同的食物。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详细记载了万历以来宫中的膳食。
正月因为是过年的缘故,膳食是相当的丰富,菜品就多达上百种,加上干果、水果、茶类则多达二三百种。
除却常见的家禽、家畜等食材外,有冬笋、银鱼、鸽蛋、活兔、*鼠、活虾、鹌鹑等等。蔬菜有江南的*花、金针、苔菜,江西的鹰笋,西南的菌子等等。
水果有蜜罗柑、凤尾橘、漳州橘、橄榄、脆藕、苹果、石榴、梨等等。干果则有松子、榛子、核桃等等。茶有六安、松萝、天池、绍兴芥茶、径山茶、虎丘茶等等。
二月有河豚、芦芽汤、桃花鲊。三月有烧笋鹅、糍粑、雄鸡腰子。四月有苇叶包糯米、樱桃、笋鸡、白煮猪肉、包儿饭。五月有粽子、蒜过水面、马齿苋、朱砂酒、雄*酒。
六月有过水面、银苗菜、莲蓬、藕径。七月有波罗蜜、鲥鱼。八月有月饼瓜果、螃蟹、*酒、苏叶汤。九月有花糕、迎霜麻辣兔、菊花酒、糟瓜茄。十月有羊肉、麻辣兔、虎眼、乳制品等。
十一月有腌猪蹄、鹅脆掌、羊肉包、混沌、冬笋。十二月有灌肠、油渣卤猪头、烩羊头、羊肚、牛白、酒糟虾蟹、炸银鱼等等...
这些膳食宫女们未必能全部吃到,但是刘若愚作为宫廷宦官能详细说出这么多的菜品,想必这些宫眷们是可以吃到大部分的。可见宫廷的饮食条件还是不错的。
宫廷饮食剧照住宿
衣、饰、食、住四点,唯一差强人意的可能就是住宿条件了。紫禁城虽大,但是除去各大殿,贵人们的宫苑,实际上留给宫眷们的住所并不多。宦官们尚可居住在京城各处,宫女们只能蜗居在紫禁城了。
嘉靖元年,明世宗就以宫中“宫眷居住稠密”为由,想迁居一些前朝后妃们(武宗、宪宗后妃)前往西城宫殿居住,但是被大学士毛纪劝阻。可见紫禁城人口实在拥挤,皇帝都想迁居前朝的太妃们了。而作为最底层的宫女,居住条件应该是好不到哪里去的。
嘉靖十年,宫女醉酒碰倒火烛引发火灾,焚毁院落多达十几处,死于火灾的宫女多达数十人。
正是因为人口太过稠密,才会发生如此大的伤亡。当时宫女们居住条件都是三到四人一间。而根据皇帝的卧室面积推测,宫女们的宿舍不过10平米的样子。
三四个人居住在10平米的房间,拥挤程度可想而知,一旦发生火灾手忙脚乱,往往无法逃离。
慈溪太后卧室,可见面积并不大宫女的娱乐生活
宫廷之内,在常人眼中最辛苦的应该是底层宦官、宫女。但是根据明末退休宫女的回忆,宫中最辛苦的是皇后。
皇后母仪天下,要管理宫中大小事宜,还要经常接见大臣、勋贵的命妇。妃子跟宫眷们反而是最清闲的,甚至可以说是懒散了。
懒散到什么程度呢?
《烬宫遗录》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崇祯八年三月,明思宗周皇后特地下谕给苏州织造太监,从江南购进纺织车二十四台,用来教导宫中的宫女学习纺织。尽管周皇后时刻督促宫女们学习,但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学会。气的周皇后当即把纺车全部烧毁了。
八年三月,后谕苏州织造太监,进棉纺车二十四具,以教宫婢,督责甚力,无一能者。——《烬宫遗录》
如果故事是真的话,说明明宫之中宫女确实很懒散。毕竟饮食、衣物、住宿都由朝廷供给。那还有什么理由去学习无关紧要的生存技巧呢?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也曾如此说道:京城人大多又懒又馋,妇女更加如此。妇女之中又当属宫女这一群体最甚。原因无他,宫中衣食无忧,不必为生计烦恼,由此产生了惰性。
京师人多懒而馋,而夫人为甚。就妇人中,则宫婢为甚,盖逸居饱食本相因也。——《万历野获编》
既然如此清闲,那宫女在深宫之中又有什么娱乐活动呢?
宫女剧照要论自由肯定与民间百姓是无法相比的,毕竟皇宫大内等级森严,宫女肯定是无法自由走动的。下班之后大部分时间只能窝在十平米的宿舍之内。仅限的一点动态活动,也得是在特定的日子才有。
如蹴鞠活动,偶尔会由宫中的贵人们举办,拔得头筹还有赏赐。清明节,在宫中也叫千秋节,宫内会准备秋千若干,这一天内宫女们可以尽情玩耍。到了花季,也会有赏花活动。元宵有灯会,中秋有赏月。
但是像这种活动,一年下来又几次呢?可见宫女们大多时间还是窝在宿舍之中。
相对宫女,宦官们的娱乐活动就多了不少。刘若愚在《酌中志》描述了宦官在下班后的生活状态。
长夜漫漫,宦官们会组织三五好友饮酒、掷色子、看纸牌、耍骨牌、下棋、打双陆。往往要玩到三四更,才会去休息。看来男人喝酒、*博的恶习,是自古有之阿。
宫女剧照宫女的感情生活
在中国古代宫廷史上,明代宫女与宦官“对食”现象之严重,在历朝历代都是罕见的。《万历野获编》是这么评论这种现象的:“内中宫人,鲜有无配偶者。”
如果某个宫女没有“对食”的对象,甚至会被同伴们取笑,被认为是没人要的“弃物”。
其实这也是宫女们的无赖之举,常居深宫之中,生活寂寞情感空虚。另一方面宫女若有生活物品缺失,都只能依靠宦官买办。而宦官在一些浆洗、缝补的事情则要依靠宫女。
为此,这两个群体便会选择搭伙过日子。也衍生出专门为宫女、宦官搭桥牵线的“媒婆”之类的人物。
一般情况下,对食现象都是出自同一宫苑内,“轮班之日,饮食坐卧,行动相依”,二人会经营一个共同的小家。甚至还会聘一些年老、贫穷的宦官当作仆人,照顾二人的饮食起居。
“对食”之人虽说是搭伙过日子,也不乏有真情实感之人。有为相好宦官偷盗宫中物品的宫女。也有对宫女不离不弃的宦官,宫女死后年年哭泣祭拜。也有因失恋出家为僧、尼的宦官、宫女。这种情感还是值得让人钦佩的。
这种“畸形的情感”也不是被明代所有皇帝所允许。明太祖、明神宗就非常不满这种“对食”现象。明太祖是出于*治的考量,为了避免重蹈前朝宦官干*,二者相互串联。明太祖但凡发现“对食”之人,二人都会被处以“剥皮塞草”的极刑。
明神宗也是如此,发现“对食”之人,会被双双杖毙,“媒婆”也会受到牵连。就算这样,也不能杜绝“对食”事件的发生。
明代其余诸帝倒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候还会打趣他们:“你的菜户(对象)是谁阿?”明熹宗甚至还曾经为宦官、宫女赐婚。可见“对食”在明末已经被时人所接受、认可。
宫女的终老
受一些影视剧影响,似乎宫女进宫便一辈子只能老死宫中,事实却并非如此。虽说“一入宫门深似海”,但是也有机会跟家人们相见的,并且也有一定概率可以走出宫门。
如果有皇帝特旨的话,宫女的母亲是可以进宫与女儿相聚的。可皇帝哪会管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所以这种方式理论上是行不通的。
故事,民间妇无得入禁者,即诸宫女已承恩赐名称,其母非得旨亦不入。——《宛署杂记》
不能进宫相见,但是却允许在宫门口相见。具体制度不得而知,可以肯定得是,其中还是会有一些规制的,并不是所有宫女都有这种待遇。
其宫女私亲,仍可相见,以字致之,得至宫门首立谈。——《宫廷睹记》
宫女的家人们要千里迢迢从江南前往北京城探望女儿,考虑到古代交通不便,实际上操作起来其实并不容易。幸运得是,自明世宗嘉靖年间开始,宫女都是在京师、北直隶地区采选的。
明世宗的生母蒋太后也是从江南选秀出身,深知江南女子的不幸。明世宗事母至孝,便不在从江南采选宫女。
可见自明中后期,宫女与家人们相见,难度还是不大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相思之苦。
在看看宫女的出宫*策。
早在洪武二十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定下制度:宫女有家人者,每劳役五六年,便可放出宫与家人团聚。
其外有家者,女子服劳既多,或五载、六载,归其父母,从与婚嫁。——《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这种以人为本的超前思维值得赞扬。可是每五六年就放出宫女,宫中将会面临无熟练的宫女可用,新宫女又要一定的时间培训才能上岗。所以后世皇帝并没有执行这一制度,宫女的服役期限也并没有确定。
制度虽然没有延续,但是宫女的放出又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自明英宗开始,新皇登基都会放出一批宫女回家。理由是火灾、星变、阴阳失和等等,并且形成了一种默认的制度。放出的人数在多人至0多人不等。
可见宫女并非一辈子只能孤老宫中,还是有很大概率可以出宫与家人团聚的。
没能放出宫的宫女也不用慌,朝廷有一处名为“安乐堂”的机构,无家可归、年老、生病的宫眷,都被安排在安乐堂养老、养病。愿意削发为尼,朝廷会出面安排庵寺。
如若不幸病逝于宫中,由内宫监准备棺木。按照惯例每二十年,准备两千副棺木,由工部提供木料。无家人认领的去世宫眷,则统一发往净乐堂火化。安葬的普通宫女,是没有坟茔的,骨灰都是统一放置一处。
有名号的宫女,丧葬统一由工部营造,或者直接赐银数百两治丧,甚至皇帝还会特旨安排守坟户。当然,能获得“夫人”名号的宫女,都是有特殊贡献,或者人品俱佳、资历很老的宫女才能获得。
结语:
综上可知,明代宫女的生活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如此悲惨。说不上锦衣玉食吧,但在物质上衣、饰、食、住均由朝廷配给。相较民间百姓还是比较稳定的,养老、丧葬也均由朝廷包办了,犹如铁饭碗一般。
按明末宫女回忆录记载:“宫人食不隔宿,衣不见水,金珠盈囊,服饰不计其数”。其中虽有夸大之嫌,但是引用刘若愚《酌中志》宫人的生活状态“饱食逸居”四字,还是比较中肯吧。
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以自由之身换取较为安定的生活,还有就是情感只能托付给身体残缺的宦官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