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九九重阳节,带着唐诗的去登高上
TUhjnbcbe - 2023/4/2 17:45: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最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今天是重阳节,在王维的诗歌中有这样的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唐人有登高,喝菊花酒和插茱萸的习俗,而王维在这首诗中,通过写他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来表达他们相互思念之情。

唐诗中,登高的诗歌还有不少,那么,唐朝诗人为什么喜欢登高呢?

在唐诗以前,我国诗歌都是延续南北朝文人奠定的宫廷诗歌,充满矫揉造作的奢靡香艳的味道,视野都局限在身边琐屑之事。

而唐诗有了登高意象,眼界一下开阔了,加上激昂,壮阔雄浑的写法,盛唐气象一下就出来了,也横扫昔日中国诗坛的萎靡空洞之风。

站得高。看得远,视野开阔了,胸襟也随之开阔,气度也随之不凡。

要说登高诗,杜甫的两首登高诗可谓不凡。他有两首诗歌,在唐朝登高诗歌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也是杜甫人生写照。

第一首:《望岳》——青春壮豪情,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东岳泰山的美景到底如何,只见齐鲁大地一片苍翠的青色延绵无际,即使你走出这片齐鲁大地,也走不出它的苍翠。

这是大自然造化,钟爱这片土地,让这里汇聚最秀丽最神奇的景色,山南山北,阴阳之分,就像用刀割出晨昏的界限。

登上半山,只见层层白云围绕,就像涤荡着我的心胸,似乎这些云从我胸中生出,翩翩归鸟飞过我的眼眸。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只有站在山顶往下望,才能够将众山收入我的眼帘。也只有在顶峰,我们才会感觉到众山在眼里也是那么渺小。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孔子说过的话。登上鲁国的东山,感觉整个鲁国都那么渺小,而登上泰山,就会感觉整个天下都渺小了。

站在不同高度,眼界也不同。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写的,2多岁的杜甫青春正盛,满怀着报国理想,从家乡河南巩县来到长安,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他很郁闷,于是,开始游历。

在山东,他登上泰山。

因为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泰山在儒家眼里是一座神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因此,他到了山东肯定少不了登上泰山。

其实,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泰山也一直是精神象征,历代帝王在改朝换代,并致太平以后,都要封禅泰山,以示受命于天,四海率从。

而泰山给他的感受太深了,这种感受有两点,一是泰山风景太美,简直是大自然造化,是*斧神工,第二,登泰山感觉太爽了,走进齐鲁大地就是一片无际的苍翠,而当你登到半山腰,山崖间飘起层层白云,白云围绕着你,就像从你胸前升起一样,而飞鸟在你眼前掠过,你想抓它,但却抓不到。

白云和飞鸟是古诗中最浪漫的意象,陶渊明有一句:“云无心以出釉”,写出白云的自在。

到了这里,我们已经感受到杜甫登泰山的乐趣了,感觉到他在长安的科举失意已经被大自然美景涤荡了。当然,如果杜甫止步于半山腰,谁也不会指责他,许多人登山本来就是一路走一路玩,走到哪里,累了,就歇歇。

而杜甫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一定要登上最高峰,为什么,为了一览众山小。

此时,他在半山腰,有点累,虽然他年轻,但是,他毕竟是文人,不是*人,不是樵夫,累很自然,更重要的是,半山景色已经够美了,有必要登上山顶吗?万一山顶没有什么可以看的呢?

所以,杜甫在这里激励自己,登上顶峰,看到最美的景色,当然,更要感受那份一览众山小的美景。

此时,我们似乎看到,杜甫登上泰山顶峰,站在山顶往下望,只见无数崇山峻岭在眼前都那么渺小。

只要登上高峰,眼前就会有不同境界。

第二首《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我曾经在解读唐诗秋天意象时候解读过,但是,每一次读这首诗,都有不同感受,心中都有一份惆怅。

同样登高,只是不同的时时空变换,不同的是人生境遇,相比年轻时候登泰山,如今在长江边的夔州登高,心中满是凄凉与心酸。

曾经的豪情壮志已经如逝水东流,大唐气象也因为安史之乱而衰弱,以为官*收复河南河北,自己就能够回到家乡,连路线都规划好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当时感觉回家的路不远,回归的速度也很快,可是,安史之乱结束4年了,各地*阀盘踞藩镇,烽烟四起。

老友故去,自己只得离开成都漂泊,在夔州就耽误了,前途不明朗,局势扑朔迷离。

而自己的人生蹉跎多少岁月,从曾经满头乌发的青年,成为斑白头发的老者。

在夔州登高,眼前,风急天高,猿猴哀鸣,增添阵阵悲凉之意,虽然江渚也是青绿,岸边的沙滩洁白,飞鸟在上面飞来飞去。

可是,这份宁静与整个秋天的肃杀相比,微不足道。更有无边落叶被秋风吹落,眼前,长江滚滚,就像岁月紧迫,这种倒逼的感觉让人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眼前依然是壮阔的万里秋天,可是,自己却是没有归宿的人生过客,人生百年,自己却是多病,孤独,郁郁不得志。尝尽人生的艰难苦恨,头发已经斑白,可是壮志未酬,穷困潦倒,再加上多病,连一杯浊酒都停止了。

走在人生尽头的年老的杜甫,在他深秋登高的时候,是否回忆起青年时代的自己,他会对年轻时代,站在泰山顶上的青年杜甫说什么呢?

第三首:《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小学课本里边的诗,连六七岁的孩童都会背诵,应该没有什么解读的可能吧,其实不然,越简单的诗歌,里边含义越深,越容易嚼出味道来。

这首诗就是这样。

傍晚的太阳依傍着群山慢慢落下了,滚滚*河向东流向大海,想让自己的目光看得更远,就要再上一层高楼。

过去我们读这首诗,都是说,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讲哲理。

当然没有错,的确,在前两句中,作者为我们描述夕阳落山,*河入海的壮丽景色,后面两句告诫我们站得高看得远。

古人登高,不是登山就是登楼,要么登塔,但是,登塔都比较少,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原,才开始有不少的塔,但是,有些塔不能登,于是,只有登山和登楼。

为了登楼,古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修建不少高楼,而许多楼因为文人为之写诗撰文而闻名天下。

比如鹳雀楼,这个三国时期修建的高楼位于山西蒲州*河岸边,由于常常有鹳雀在这里栖息,因此,得名鹳雀楼。

唐朝诗人到鹳雀楼都会题诗,可是,留下的却只有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就是因为这首诗很短,但是,20个字里边却蕴含了很深的哲理。当然,也写了很壮阔的美景。

这首诗的意象除了登楼以外,还有一个意象*河,*河滚滚入海,不但是让人产生壮阔豪情,更容易产生时光流逝的紧迫感。

当年孔子站在长江边叹息:“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而且它不断流向前方,昼夜都不停歇。

再加上夕阳西下,更让人感受到光阴急迫。

人们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领略他笔下的美景,读懂他告诉我们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只是,我们还要读出他对时光流逝的紧迫感。

1
查看完整版本: 九九重阳节,带着唐诗的去登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