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台,现在知道这个名字的人不在少数,这是因为陶然亭的“窑台涮肉”是北京也算是有一号了,从一开始在窑台涮肉到现在才几年,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分店了,老店在陶然亭北门的街上,如今,北京窑台餐饮公司赫然写在招牌上,这家餐饮公司借的“窑台”这个词由来已久。
窑台是一座高三尺多,东西长一百多米的土山,现在进入陶然亭公园北门可以看到半山腰有个亭子,亭子下面有块匾,上面写着“窑台”二字,绕过亭子,走到山顶,是一个朝南的小院子,院子里有一块假石头,和古人用来造景的石头差不多,但绝不是用来造景的,而是窑史的见证,院内有一枚铜质奖章。
到了明朝,明朝的开国元勋朱棣迁到北京,在北京设立了五个工厂,分别是方砖厂、亮瓦厂、细瓦厂、琉璃厂和黑窑厂,《明史·食货志》记载“琉璃、黑窑厂皆制砖修”,其实不是黑窑厂烧的砖都是黑的,那为什么叫黑窑厂呢?《日下旧闻考》解释“黑窑厂是明代制砖的地方,它叫黑窑,区别于琉璃和两瓦窑,也就是说“黑窑厂”这个名字是为了区别于其他窑厂。
现在陶然亭公园北门,马路对面就是黑窑厂小区,可以看出,这一大片区域是黑窑厂,窑台只是黑窑厂的一部分,明朝末年,在窑台上建了一座窑庙,供奉窑神昆吾宫,据说昆吾是中国制陶业的发明者,所以后世的人都拜他为窑神。
黑窑厂烧窑的历史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时期,随着其他窑厂的废除,黑窑厂逐渐完成了烧窑的使命,但窑台并没有闲置,而是成为程楠登高远眺的好地方,黑窑厂废弃后,窑神自然不用再供奉了,于是在窑台上方修建了一座名为太清道观的道观,窑台下方还有三门阁、铁马关帝庙等寺庙,此外,宋仁宗年间有三圣庵,明郑德年间有清慈庵,元代有慈悲庵建在窑台附近,寺庙众多,自然成为文人登高赏景、吟诗作赋的好去处。
窑台一年四季从春天到秋天都很热闹,人们来这里登高,享受春夏的凉爽,《燕京岁时记》说:“时至五月,则搭凉棚,设菜肆,为游人登眺之所”,到了秋天,因为陶然亭在清代还算蛮荒,四面环山,还有芦苇,尤其是重阳节的时候,芦苇在风中摇摆,就像白雪一样,符合文人的心境,在清代戴璐的著作《藤阴杂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黑窑厂登高诗充栋”的话,展现了当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