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重阳佳节赏菊花
TUhjnbcbe - 2023/4/25 18:44:00

时值重阳佳节,天高气爽,云淡风轻,落英缤纷的树丛里鸟鹊成群,叽叽喳喳欢度着寒冬来临前最后的温馨日子。在这令人赏心悦目的晚秋景色里,我来到市中心广场,这里正举办着一年一度的菊花展。

菊花是中国花卉史上栽培最早的一种花,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据传,当年的菊花只是一种貌不惊人的小*花,经过广大花农的精心培育,繁衍出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品,漂洋过海落户五洲四海,今天的菊花已成为了世界名花,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来到广场边,就远远看见场地中央多了一块金光耀眼的花坛,坛正中写着“菊花展”几个红色大字。离近了仔细观看,才发现原来这块平米的大花坛是用*、蓝、绿、白等多种颜色的盆菊拼排而成的,中间的大字也是用红色的菊花排出来的,整个大花坛看起来和谐一致,给人一种喜庆祥和的感觉。

场地四周的展台上,一层层,一方方,一片片摆满了数以万计的菊花盆。真是盆盆艳丽,朵朵迷人,有色、有香、有姿,让人美不胜收。有绿中透白,状如云朵的“绿云”,有*里带红的“鸳鸯锦”,有红艳夺目的“金背大红”、“天女散花”,有纯白色的“白松针”、“塔斯曼”,有花瓣如同幼儿手指一样的“千手观音”。当然更多的是叫不上名字的菊花。有的像黑云翻墨,有的如白雨跳珠,有的似霞光夕照,有的纯洁高雅,有的凝重浑厚,有的姿容俊秀,有的活泼动人,有的狂放豪华,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着巨型花坛的展台中间摆放的一棵硕大菊树。它枝叶茂密,高大秀丽,其上盛开着千百朵五彩缤纷的菊花,像一个瑰丽无比的大绣球,雄奇壮观,富丽堂皇。漫游在菊展中心,如同进入了菊花的海洋,赤橙*绿青蓝紫,一朵朵、一簇簇,迎着清爽的秋风,争奇斗妍,菊花无处不在,叫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琳琅满目,香气芬芳,可以说是处处菊花处处香,赞语连连心欢畅。

进入了名菊展区,台子上的菊盆边都挂着牌子,牌子上写着菊花的名称和源产地。有菊中奇品威武雄健,气压群芳的“帅旗”;白里带*的珍品“十丈垂帘”;颜色纯正,丰满如皓月临水,深受大众喜爱的“西湖柳月”;光彩夺目,优美动人的“凤凰振羽”,使人闻其名,观其形,便很自然地联想到凤凰展翅的美丽姿容。白色的“踏雪寻梅”,娇柔纯洁,也让人爱怜有加。除了我国自己培育的品种外,也有一些泊来品入展。如白色的“塔里曼”,紫色的“天鹅绒”等。在“帅旗”旁边,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身边聚集了十几个人,我走近了仔细一听,他正滔滔不绝地向围观者们讲着菊花的用途。“菊花全身都是宝,饿了可以充饥,喝了可以当茶,当酒喝。产于浙江的称杭菊,产于安徽的称滁菊,都可以作药村用。行家们讲究:白菊花用来清肝明目;*菊花用来疏风散热;野菊花可以治*疮。当然了,治病保健最好的品种是*山贡菊,它产于高山之上,受当地自然环境与气候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品质,能消炎止痛,解*降压,平肝明目,消暑解渴,从前都是*帝老儿用的,现在到处都有卖的,冲到水里当饮料喝就行了……”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虽然只听老人讲了一小会儿,也长了不少见识。

菊花如此的美艳,难怪会得到文人雅士的钟爱。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咏菊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乃恒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屈原便用:“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之句来描述这个道理。于是菊花便成了秋天的典型代表。秋天是美好的季节,宋朝大诗人苏轼写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菊绿时。”此话一点不假,一年当中,只有橙*菊绿的秋天,才是收获的好日子,辛勤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当然应该记住并歌颂它了。

菊花古称“*花”,本是一种野花,以*色为主展示自己的容貌。《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花。”的描述。北宋吕滨老:“秋风有意染*花。”明李梦阳:“秋风扫尽闲花草,*花不逐秋光老。”阵阵秋风扫荡落叶,唯有菊花不雕谢,表明了菊花高雅不媚俗的坚贞品质。宋朱淑贞写得好:“宁可抱头枝头老,不求*叶舞秋风。”自贞自爱的菊花,宁愿独抱枯枝死去,也不向寒冷的北风低头,气节是何等的高贵呀?

菊花坚贞卓绝,敢于迎冷风、斗寒霜,给身处逆境的人以莫大的鼓励,给忧患者以安慰。因此,诗人笔下的菊花贞姿劲质,高风亮节,倍受志士雅士宠爱。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借东篱之菊发泻内心的孤寂忧伤,“东篱把酒*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帘卷西风,人比*花瘦。”使菊花具有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读来令人深深感叹。写菊神手,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巢的几首咏菊诗,把菊花的姿色、气质、品格描写得淋漓尽致,铿锵有声。如《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烈烈秋风中院子里开满了菊花,只可惜天太冷了,鲜艳的彩蝶不敢前来采花粉,如果是开在桃花万朵的春天,蜂飞蝶舞该是多么热闹啊!诗人通过对菊花不怕寒冷,凌霜盛开的大无畏气概的展现,歌颂了菊花的忍耐牺牲精神,同时,他更希望这朵丰姿绰约、娇羞欲语的鲜嫩之花,能开在温暖的春天里,不受寒风冷雨的摧残,保住她们冰心惠质的本色。*巢的这种心愿,何尝不是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要让优秀的民族晶英少受些磨难,多一些关爱,大家都能在一个平等公正的环境下自由竞争,当然最好了。只有这样,人的潜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社会才可能真正发展进步。*巢的另一首《菊花》诗也非常有名气:“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甲。”他要象菊花那样,独立寒秋,不向严霜低头,把烈烈芳香传向四面八方,让夕日的帝王之都被金*色的菊花彻底埋没。

诗圣杜甫有句:“寒花开已尽,菊花独盈枝。”元稹写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别说我们偏爱菊花,实在是此花开败后就再也见不到其它的花了。古字中的“菊”代表了结束的意思,菊花是一年中最晚盛开的花卉,大概它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中国文学史上对菊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当过澎泽县令,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了。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自由自在的生活情态,来衬托菊花不屈不挠,敢于迎寒风、斗霜雪的无畏气概,因此千百年来,倍受广大人民所喜爱,以致于见到菊花马上就想到陶渊明。李商隐在“菊花”诗中写道:“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以房舍周围菊丛环绕、酷似陶家而感到自豪。杜牧《折菊》诗:“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篱笆东边菊花丛根深叶茂,折取一枝孤吟陶诗,悠然而洒脱。由此可以想见杜牧对陶渊明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该是何等的向往啊。郑板桥《菊花》诗中有:“想因会得渊明性,烂熳*花开一墩。”因为菊花有陶渊明的性情,故烂熳开放,人和菊性情相和故而融为一体。被誉为明朝画坛“四大家“之一的沈周在他的菊花图中有诗:“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清朝花卉画家、诗人周闲在《菊》画中配诗:“陶公偶尔惬闲情,千古秋风说不清。忙煞白衣人送酒,而今处处是渊明。”不是吗?今天的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各种花色应有尽有,早已不是古代那个单一的“*花”了。而每一株菊,都是勤劳的育花人精心栽培的结果,他们就像深爱菊花的陶渊明一样,日夜守护着菊花,因此,在这花簇锦灿,处处飘香的世界里,真可以处处看到陶公的影子了。《红楼梦》中的咏菊诗,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林黛玉的《吟菊》中有:“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问底迟。”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将菊花淡泊名利,独标傲世,清雅倔强的品格跃然纸上。只有菊花在那萧瑟冷寂的秋风中傲然怒放、凌霜盛开,为一片萧条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这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孤标傲世、洁身自好的陶渊明,他卓越的品行操守,精彩无比的咏菊篇章,虽然跨越千年,历经千百个朝代的变迁,至今仍然令广大民众着迷。因为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化身,菊花也因为有了陶渊明而更加受人尊崇。

关于菊花,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传说。

周闲在《菊》画诗中提到的“忙煞白衣人送酒”,是一个关于陶渊明的菊花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隐后,生活极其贫寒,在一个重阳节里,他穷得没有酒喝了,只好在菊园里摘了大把大把的菊花泡水来代酒喝。这时有人来报告说他的朋友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小吏送酒来了,陶公大喜,站起身来当场饮醉方休。后人便用“白衣送酒、白衣酒、白衣来、望白衣”等来形容所渴望的东西,正好有朋友送来。“白衣送酒”成为雪中送炭,遂心所愿的代用词,也借以咏菊花、饮酒等。

相传,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王有事出去了,案几上摆着一首咏菊诗,只写了前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花满地金。”苏轼看了暗自好笑,根据他对菊花的观察,菊花即便枯萎死去,也不会落下花瓣。于是他按照王安石的原韵,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过苏东坡带有玩笑意味的续诗之后,觉得苏东坡对菊花的观察并不全面,因此,再见面时两人就有了争论。几年后,苏东坡被贬到*州,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天气里,苏与几个好友前往菊园赏菊,亲眼见到了被风雨吹打下来的菊花,落英缤纷铺满了大地,这才认识到自己错了,对菊花的观察细致入微程度确实比不了王安石,于是诚恳地向王道了谦,这则故事也成为菊花史上的千古佳话。

古代的名妓,大多能歌善舞,通晓诗词音律,才貌双全。相传,元朝灭宋之时,掳尽宋朝王室的妻女,这其中就有一位王爷的幼女,名叫张怡云。怡云长大成人后,出落得容貌超群,娇艳异常,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成为名震京都的名妓。有一年秋末,两位大学士姚牧庵、阎静轩来到张怡云所住的妓馆海子上饮酒,看到窗外景色,姚不自觉地随口说出“暮秋时”三个字来,阎当即要求张怡云用这三个字为韵作续词,张且歌且舞,应声而出:“暮秋时,菊残犹有傲霜枝,西风却了*花事。”还未吟完,童子报佐贵人到,众人吓得不欢而散,张的这首绝唱也没有了下词,非常可惜。

相传,明朝大权臣奸相严嵩寿辰,众大臣前往祝寿,争着作诗献礼。时值晚秋,菊花满堂,身为翰林院大学士的陆平泉见状却退到了角落里。同行的官员非常不理解,问他:“大家都去作诗争笼,你才高八斗,正是大显神通的时候,为什么反而退避三舍呢?”陆答道:“此处怕见陶渊明。”陆平泉的回答看似很简单,有陶渊明的菊花诗作放在那里,自己比不了,于是就躲避起来,这于李白到*鹤楼见了崔颢的《*鹤楼》诗:“昔人已乘*鹤去,此地空余*鹤楼。*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之后,搁笔而去,并发出无奈的感叹说:“此处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仔细想一想,陶渊明与菊花皆有不向权贵低头、坚贞自保、脱凡超俗的高尚品格,要用菊花为引来向奸邪的严嵩作诗献媚,怎么对得起正气凌然的陶公呢?故尔陆平泉用了一句双关语来推托了这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差事,非常明智。通过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陶渊明对菊花的影响是何等之大了。

据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一书记载:东汉时,汝南汝河一带流行瘟疫,老百呻吟痛苦之声遍布各个村落。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进入终南山,拜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诉他:那天登高,再把茱萸装入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殃。桓景回乡后,遍告乡亲,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水汹涌澎湃,天空云雾弥漫,瘟魔真的来到山前,因菊花酒气刺鼻、茱萸异香穿心,难于靠近。桓景又舍生忘死挥剑激战,终于将瘟魔斩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村庄,看到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知道是代替人而死的,人们却免受了灾殃。从此,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就世代相传了。九月九日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

据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年的重阳节,江浙某位大宦官给西太后进贡了一盆菊花,这盆菊花花色倒很一般,但香味十足,方圆百米之内就可嗅到它浓浓的鸭梨香味,太后见了大为欣赏,重赏了这位献媚者。此事被宫里的御厨知道了,通过太后的贴身宫女偷了几朵梨香菊花的花瓣,把这些花瓣包成了菊花饺子,每次在涮完火锅后,在清汤里下几个菊花饺子,这道菊花饺子肉质细嫩,清香润肺,深受慈禧太后的青睐,成了她经常食用的美味佳品。后来,这位御厨年岁大了,被还了乡,这道菊花饺子才得以传入民间。

菊花,在日本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古时候,从中国驶出一条大船,载了个童男童女,为寻找长生不老药而远航海外。作为交换条件,他们携带了中国最为贵重的礼品—金菊花。后来大船遭遇了龙卷风袭击,被卷到一个无人的荒岛,船底板碰触了岛上的石礁,船体损坏了,无法再使用,船上的孩子们被迫在那里住下,繁衍子孙,并在岛上种下了金菊花。之后那里的人们就自称“日本帝国”。日本国旗上被大家误认作太阳的图案实际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号也是一朵16瓣菊花。

菊花给了我们美艳绝仑的精神享受,我爱慕菊花的清纯雅丽,更欣赏她的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之风。在这十月秋风千万里,自有菊香遍九洲的喜庆日子里,画家睁大了脉脉含情的眼睛,音乐家谱写出动人心弦的乐章,愚人不才,不得不敲响清脆的键盘,记录下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场景。

壹点号*河飞瀑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阳佳节赏菊花